~原來是卵胎生~

母魚待產中

母魚待產中

母魚會先靜靜的待在一處,試圖離其他公魚遠遠的,可是公魚們總一隻隻前來「逗」母魚。我不知道那動作代表什麼意思?或者公魚也只想搶在那一刻,等那一瞬間的到來?

但若公魚太過囂張,其他母魚也會前來支援,擋在這條母魚的前面。總是要在安靜、不受干擾之時,母魚才能順利完成牠該做的事。

是的,這是一次次非常寶貴的經驗,也是我第一次親眼看見母魚生小魚的畫面。一直以來我一直以為也認為小魚是體外受精的,可是究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因此也從沒預想過能看見這樣的畫面,因而也就不留意了。

這一天當我把魚盆換水之後,魚盆又恢復乾淨了,我看見母魚就在我面前一隻一隻間隔緩慢不急卻也帶著快速敏捷的動作畫面把小魚給生了下來,是完整的一條條小魚。

剛落自母體的出生小魚

剛落自母體的初生小魚

小魚瞬間離開母體之後,馬上就在水裡快速游來游去。這時候有時其他的母魚會前來將初生的小魚搶含在嘴裡,保護牠,成為小魚新的代理媽媽。

剛從母體出來的小魚膚色較淡黃,等小魚稍為長大些膚色才會逐漸轉深且二隻眼睛才會越來越明顯、越黑。

 

可惜,到目前為止沒能捕捉住「剛剛好」的那一幕畫面,唯一的一張是小魚脫離母體後滑下來離母魚幾公分之遠處,我按下快門那瞬間的一張。不過依然隱約可以看見出生小魚極為憨厚的外貌。

小魚就是這樣被母魚生下來的,那和體外受精又有什麼關係呢?

 

~小魚的出生~

 

*******

 

為了排除我的疑惑上網查了資料,才知道魚有體外受精也有體內受精不同之分的,並不是我們以為的唯一一種體外受精。再多查了些資料後,我想我的魚種應是孔雀魚和大肚魚二種在台灣極為常見的小魚,而且剛好二種魚都是卵胎生動物,也就是說在體內受精後直到以胎兒形式生產,所以這些混種後的小魚一出生就是完整的小魚形狀了。

小魚的世界

小魚的世界

小魚的世界

小魚的世界

小魚的世界

小魚的世界

我也閱讀了幾篇養魚網友們的文章,有人說親眼看見公魚把剛從母魚身上脫落下來的小魚一口吃了,原來公魚就在等這個時候,而且也說其他魚盆裡的魚也會誤以為初生小魚是魚飼料或浮游生物或植物而將牠誤食了!這樣看來普遍而言公魚的行徑的確讓人難以理解,我只能以一個狠兼笨來形容牠。而比較好的一點是,我魚盆裡的母魚們確實有盡到保護初生小魚的責任喔,我幾乎沒看過母魚咬死小魚!

 

說也有趣,現在魚盆裡的雄魚多是瘦瘦的孔雀魚,而雌魚多是胖胖的大肚魚,還真是配得剛剛好。

 

~卵胎生魚種~

 

~~~原來是卵胎生  yingju-Lu

 

附網路資訊相關魚的資料:

(一)

~魚不會痛~

中廣新聞網-網聞~2013-01-13~

美國研究人員說,魚或許因為腦的構造跟人類不同,或是缺少感官受體,所以不會感到疼痛。

威斯康辛大學動物系教授羅斯說,他用針在鱒魚的下巴注射強酸或是蜜蜂的毒液。但是,鱒魚似乎完全不受影響。

羅斯說,魚動過手術,或是被放生以後沒幾分鐘就能正常活動。顯然,魚是沒有痛感的。羅斯研判魚神經細胞裡的感官受體不夠,所以感覺不到痛。

他說,魚被釣到或是抓到會拼命想逃是因為不願意被束縛,並不是因為痛。

 

(二)

~網路維基~

孔雀魚,又名孔雀花鱂、虹鱂,是一種常見小型熱帶觀賞魚,顏色鮮艷,品系多,很受水族愛好者歡迎。

食蚊魚,又稱柳條魚、大肚魚、山坑魚、大眼叮噹、白頭婆、大肚摑等。齒細小,吻尖,眼大。

 

******

 

卵胎生,又稱爲「半胎生」,是指體內受精的動物,受精卵留在母體內,發育時所需營養乃依靠其蛋黃,最後再以胎兒的形式生產。

~卵胎生動物~

卵胎生指的是「體內孵卵」的意思,也就是說動物行體內受精產生的受精卵留在母體的生殖道內,藉卵本身的卵黃質發育成幼體,直到胚胎發育完全才生出來。一待成熟,母體的生殖道將收縮以把幼體連同卵膜(vitelline membrane)排出體外。所以卵胎生動物的胚胎受到母體的適當保護,孵化存活率比卵生者較有保障。受精卵發育時除了利用卵黃的養分外,其發育所需的氣體的交換和水分的保持,仍然依賴母體供應。 常見的卵胎生動物有部分的鯊、孔雀魚和大肚魚等。

 

******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