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category archive for the ‘旅德~一季秋的步履’ category.
~【鐫刻的秋意】~
旅程結束,還留著從德國帶回的物品。其實,20公斤的行李裝不下太多東西,可是人總是這樣,希望在回程時能多少帶些值得紀念的東西回去,有人嗜好精品,有人嗜好禮品,或名酒、、、而我,在旅程結束前特地挑選些花果茶、黑巧克力、咖啡、呂北克名產杏仁餅、聖誕節糕餅等,努力把它們塞進幾已飽滿狀態的行李箱。其實買下杏仁餅、聖誕節糕餅都是為了彌補自己未能在德國過聖誕節的遺憾罷了。就像之前一次旅程,我也帶回了相關復活節的飾品一樣,因為這二個節慶都是我非常喜歡的。
旅行,除了欣賞四季不同而美麗的風景外,也跟著當地的節慶在過日子:春季有復活節;夏季則原本就是觀光旺季,通常各城鄉的活動包括藝文都很多,還可以遇上一年一次的百貨夏季大折扣;秋季有老城秋收節、燈籠節等等;冬季則有聖誕節、、、。奇怪了,在歐洲時遇到這些節慶心情上都特別期待,也許部分原因也是這時便可以看見不同於平時沉寂寧靜的街景外的另一面吧。此時的街景櫥窗活潑亮麗,這時也可以參與更多城鄉特色文化的體驗,氣氛是相當迷人的!
這次旅程帶回些許花果茶,其實在我旅德期間對花果茶並不十分感興趣,也少喝,但是我卻相當喜歡花果茶類美麗的包裝圖案,以及它們所散發出來的淡淡幽香。離開德國後一陣子再回去,奇怪,就突然惦念起這花果茶的味道了,每次到超市、商店總不忘看看有沒有什麼新的花果茶。
花果茶在德國相當普遍,價格便宜,如今一進口到台灣卻漲了好幾倍呢!
我帶回的花果茶還沒消耗完畢,放著慢慢品嚐,每次喝這些茶總感覺曾經在德國生活的樣子好像又回到我身邊。最近喝著Fenchel,是茴香茶,這茶包相當便宜,在德國各超市都有在賣,我以前不太喝,如今倒喜歡這茶的味道了,有迷人的草植香。
除了這些因嘴饞特別買回來的甜點之外,明信片、小禮品、少許衣物圍巾等都是必有的,甚至連好看的禮品包裝紙等等,我都好好保存留著,每次一趟旅程下來,我就做好功課把這些可供紀念的東西擺放在一起,老覺得這些年下來,這些東西正代表著我曾經有過的最美好生活樣貌的詮釋了呢!
森林、海邊、小公園、綠意平原、、、,在德國時這些似乎都離我不遠,近在咫尺的地方,如今都從我現實生活中消退似,身在副熱帶島國不懷念那裡迷人的環境及大自然風景是騙人的,也因為相當著迷於那裡的風景,在德國時我可是名副其實的漫遊者,老想在大自然的懷抱裡遊晃,老騎上腳踏車瀟灑奔馳,很率性俠女的風格呢,但一回到台灣,我變成名副其實的宅女,唉!真沒想到自己的個性能落差這麼大呀!
一路記事很多話都說過了,但再回頭重整筆記時仍讀得到過去那麼貼切而熟悉的心情,從準備到出發,在機場等待、轉機,在火車上沉思以及離別的滋味,好像又可以重新回來一次。又如一個人拖著大行李箱的旅途,因為高速公路莫名塞車,嚇得我心情七上八下以為趕不上桃園機場的飛機了;入境德國法蘭克福後,在準備搭程ICE特快火車時,在月台上遇到幾位來自台灣的年輕人,和他們短暫的交談,這一群男孩看我獨自一人來德國挺詫異的呢!我是從他們談話的語調很確定他們是來自台灣,而他們卻說一眼就看出我是台灣來的。還是同國人比較能認出自己人,比起在德國人眼裡多數人多說我是日本人,我總是得說「不」再解釋、、、,也算輕鬆許多。
在異國遇見同國的,心情總是不錯,還真像他鄉遇故知的感覺,也能聊上幾句,雖然事實上是,我們都是彼此的陌生人而已,不過這也算是旅行的樂事吧!
還有滿滿的旅程記事只當私人珍藏,但實在「這一季秋的步履」也算已記下不少了,如今再以以下這篇為結束,也做為當時準備離台去德前的心情回顧,是當時(2013年)9月的心情、、、。
~旅德小品◎這一季秋的步履2013~
~【白露之後◎北方的憧憬】~
乾燥的風吹來顯然比之前太過潮濕的氛圍好上太多,光的熱度在消弱,應是運行軌跡的關係吧,無關蒼茫裡的雲氣薄厚!回到晴日已成習慣的風景,再看之前那場不眠不休一連下了數日的滂沱大雨,像個令人錯愕的意外,待大地回到它泰然自若的樣子後,雨,也像隔世的夢。
時節來到「白露」,應也是秋意正濃時候了,這時的野地尚有殘荷,心裡著實念著,或者還有開始一季遷徙的大雁等著我的目送呢!大雁或許可遇,對殘荷,看來也只能嘆息,欠下今年失約的一次。
副熱帶的島國,秋天仍有夏天的影子,像偶爾傳來隱約的蟬嘶,叨叨絮絮纏縛著念舊的風景;長年不變的綠意,都是夏天。
其實秋天來時,帶來的也只是西風稍為冷了些,秋月皎潔清亮而遙遠了些吧,還是我們已然了解秋天的心事呢?!
而我迢迢歸來了,回到憧憬中的秋色,欲細看這一季景緻的變化,想,是否仍像從前一樣始終如此那麼讓人著迷,而不是只在夢中才看得到它。
我回到距離島國有一段路程的北方去了,這裡的秋天很涼很涼,夜晚時的空氣更顯得清、輕而涼寒。
旅程滿是寒意的風景,然而對我而言,這一路,仍是美。
~【白露之後◎北方的憧憬】~
~yingju-Lu~
~【鐫刻的秋意】~
~yingju-Lu~
~【深秋夕暮的湖畔◎奧伊廷(Eutin)大湖區(Gr. Eutiner See)】~
奧伊廷(Eutin)大湖區(Gr. Eutiner See)約莫是小湖區(Kl. Eutiner See)的5、6倍之大,我曾晃完一圈小湖區(Kl. Eutiner See),分二次完成。小湖(Kl. Eutiner See)風景充滿更多原始、自然的味道,在小湖區(Kl. Eutiner See)拜太陽游動的軌跡之賜,晴日時秋光拂耀,景緻極為迷人,滿是小碎石泥沙之路的湖畔小徑,好多奇形怪狀的枯枝,這裡風景旖旎,讓人流連忘返!一次看湖面上有秋霧,光影迷離,如夢似幻,心想住在這區的人真享受,每天都能看見小湖千變萬化的風景。
對小湖的印象停留在白日秋陽豔美下的景緻,至於黃昏之景,可能會因太陽日落的方位,並不如白日搶眼。(相關連結:【小奧伊廷湖(KL. EUTINER SEE)~秋景】~YINGJU-LU)
橫跨火車鐵道的另一方,有一座奧伊廷(Eutin)最大的湖區,大湖區(Gr. Eutiner See)幾乎是外地來旅客必遊的景點,路人、旅人來來往往,這裡一點也不寂寞。
我幾回入城都選擇路經大湖區(Gr. Eutiner See),想遠看湖面色度不一、豐富的面貌,但幾星期下來,在奧伊廷(Eutin)的日子,我卻始終也才徒步走過一小段大湖小徑而已。這裡太大太大了,想繞完一圈還真要有充裕的時間,而且最好是能騎上腳踏車。
大湖區(Gr. Eutiner See)在靠宮殿、老城一帶的小路尚算好走,這裡也建有幾家餐廳,點餐時視覺饗宴也頗佳。每回從這走過遠眺奧伊廷(Eutin)大湖區(Gr. Eutiner See)的湖水,總覺得這湖水散發著寧靜致遠的感覺,因陽光斜照與天上的雲影交錯變化的關係,清澈的湖水也像一面光亮的鏡子,如實映照出大自然瞬間流動的幻相,我總是被湖水的美深深吸引。遠看注意到湖水的顏色;近看還有湖畔枝椏的倒影交織如繪、、、,我可以在湖邊靜待好一陣子的時間!
有時天候不佳,湖面與水波氣勢也非凡;有時是天氣瞬息萬變不易捉摸,湖面色澤及景緻也宛如一張鬼魅的面紗,時而迷人,時而有些冷酷而蕭索,這時大概也只有海鳥或鴨子等仍能悠哉地在湖面上停留,享受著不一樣的水流速度!
在奧伊廷(Eutin)的日子是忙碌了些,可惜最後沒能再多花點時間漫步在秋日的湖畔裡。但也算幸運的是,一次黃昏,我居然踩進了湖畔暮色光輝之景中,驚訝於眼前如此美麗細緻的風景,我終於了解了,原來大湖區(Gr. Eutiner See)更美的時段是落在黃昏!
秋光倒影烘映出不遠處宮殿建築的廓影煞是迷人,有海鷗在如此靜謐的氛圍下佇足在湖上孤矗的木桿上,很遺世很孤寂,同時也很美麗又冷豔。我知道秋天湖水的溫度很低,湖畔也還留有枝椏赭紅橘黃金燦的色調。漫步至一彎木橋上,這橋正連結通往更遠處大湖畔的道路,也是我在大湖畔足跡最遠的地方,我很想再繼續走下去,但天色逐漸向晚,溫度也已很低很低,讓人覺得冷,只好打消了念頭。我,也只是很好奇,大湖深處那一邊,究竟又是怎樣的風景呢!
快速漂晃而破碎的倒影,像一首首未完成而持續播放中的樂曲,比較像圓舞曲,也像一張仍在思索中永遠尚未完成而濕透的油彩畫。看來看去黃昏的色調其實算溫情而迷人,湖面上的鴨群及海鷗也無懼於冷風的吹拂,卻又好似,只有寂寞的人兒喜歡流連在這裡,也不知那是享受孤獨的滋味呢?還是真的心有點兒冷、、、。
大湖上有一特色景點,居然是仿丹麥美人魚雕像迷你版,其實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複製品出現在此,初見時滿是疑問。但這裡的海鷗似乎特別喜歡小美人魚的頭,幾乎每次打從這經過遠遠地便可以看見有一隻海鷗停留在其上頭、、、。
~【深秋夕暮的湖畔◎奧伊廷(Eutin)大湖區(Gr. Eutiner See)】~
~yingju-Lu~
~【深秋夕暮的湖畔◎奧伊廷(Eutin)大湖區(Gr. Eutiner See)】~
~【修道院遺址-哈次山(Harz)上的Walkenried/Niedersachsen(瓦爾肯里德/下薩克森邦) (下)】~
這農莊一帶地勢略顯低窪,正被高聳的森林披地所包圍,但此刻森林裡的枝椏葉已凋萎落盡,遠看森林遍處縹緲卻深遠。陽光穿透森林而來,眼前撲朔迷離,有種朦朧而夢幻的美感!
從這裡開始,便能看見高大綿延的石牆岩壁以及老舊卻堅固的石屋,以及倚靠著石牆而建的小屋,我心想這裡應該就是修道院遺址區了吧,可是仍不太確定,待我繼續往前走,問了迎面而來的二位路人,才確定自己早已踏上遺址區了呢!
在高大的城牆旁,而今建有典雅的建築,提供住宿,是旅館。而有些便是直接在舊址上改供為民宿旅館之用途的,這些城牆都是古蹟,原本就屬於舊修道院吧!我開始想像古時修道院的樣子,它們多隱匿在山林且不易被察覺的地方,一來遠避塵囂,二來或者也躲避不必要的衝突吧,這樣看來這裡應蠻符合修道院的條件的,又想想以前的交通多麼的不便啊!
從舊址城牆外觀推測,這修道院原範圍應頗大,可是如今高大的外圍城牆已剩殘垣斷壁,但從其遺留的高大木牆城門以及堅固的城牆壁壘,真不難想像距今900年前的這裡,其建築工程是多麼的浩大而精巧!
我一向喜歡廢墟、遺址、碉堡,它們帶著千百年來的謎成為一則則傳奇故事!
在修道院遺址上幾柱高大廢墟在秋陽照射下略顯蒼白,但這樣的色澤卻又無言地顯得完美,彷彿雖已經歷數百年了,它們依舊傲然而立,歲月並沒有催促它們蒼老。
除了高大壯麗的遺址引人注目之外,幾處屋宇是被完整保留下來了,現已改為博物館,裡頭展示相關修士的資料文獻。當然其莊嚴華美的內部石柱穹頂仍保存得相當完整也值得參觀!
可惜目前這巨大的遺址仍在整修之中,古蹟整修在德國永遠是浩大工程,時常動轍數十年才完工。旅行德國時常能見整修工程,好像這工作在德國是永遠沒完沒了的事!
如今在修道院遺址旁有一家商店賣著玩偶,櫥窗擺飾上有小女孩喜歡的小公主玩偶,以及巫婆玩偶等等,這家商店還很有意思在櫥窗上貼著告示寫著:「有意思欲購者請按門鈴」。
很純樸的老地方,好像其年代仍停留在很久很久以前Wieda(維達)河流過的哈次山(Harz)、、、。
~Walkenried(瓦爾肯里德)修道院遺址區圖集~
* 關於Walkenried(瓦爾肯里德)修道院:
此修道院屬哥德式建築,在當時是北德最大的教堂。其教堂內有13th著名的修士隱遁室建築以及雙道迴廊。
當時的修士不只是如我們所知的是教派集團的人,也是非常靈巧聰明而成功的商人以及經濟推動者,他們經營的事業龐大,甚至被成為<白色聯合企業>。白色可能與修士白色制服顏色有關。
12th至14th,Walkenried(瓦爾肯里德)在北德一帶是一個在經濟上具有巨大影響力的修道院,也是它的全盛時期。它們以十字架、鐵鏟子、礦工錘以及鐵造就了哈次山(Harz)及其鄰近鄉城的繁華!
此修道院也入選為聯合國文教基金會文化遺址。
~【修道院遺址-哈次山(Harz)上的Walkenried/Niedersachsen(瓦爾肯里德/下薩克森邦) (下)】~
~yingju-Lu~
相關資料網:
Walkenried(瓦爾肯里德)修道院遺址:
http://www.walkenried-tourismus.de/
Walkenried(瓦爾肯里德):
http://www.thisisharz.com/walkenried.html
同日另一小旅程連結:
【哈次山(Harz)上的另一個入口- Northeim(諾爾特海姆)】~yingju-Lu
~【修道院遺址-哈次山(Harz)上的Walkenried/Niedersachsen(瓦爾肯里德/下薩克森邦) (上)】~
10月的最後一天,我在哥廷根(Goettingen)自動售票機前買了一張下薩克森邦票,和旅德期間的往常一樣在德國做了小旅行。這二年來德其實能像今天這樣做個小旅行的機會是微乎其微的,我來德並不是純粹度假,而是另有要務在身的。所以,這種小旅行是忙裡偷閒的小幸福,而且德國的交通費並不十分便宜,所以旅行,也只能是偶爾為之。
這一天晴,陽光明媚,很漂亮的秋日長空,像這種日子只待在家大概也會悶死我,況且在德國陽光可是黃金啊!一早醒來驚覺是大好的天氣,就決定出發了,開始一個人的小旅行!
火車往東而行,駛入前往哈次山(Harz)方向的路,沿途可見奇形怪石,地勢偶爾也繁複了些,可見森林、山谷交錯,就在這一路上我看見毛茸茸的白色綿羊散佈在青草地上悠哉覓食,一派德國田園風光的景像!
10月秋天德國,風景真的很美,我一直盯著窗外的風景看真不想錯過任何一處好地方。一個小時的車程,火車緩緩行駛,沿途也沒什麼旅客上下車,很靜很靜,就這樣火車在寧靜的氛圍中來到了Walkenried(瓦爾肯里德)。Walkenried(瓦爾肯里德)是一座很小很小的小村,還真意外這裡有火車駛過,也有火車站。車靠站後,看看好像也才2、3個人在這下車吧,我一時還停在月台上,不知該往哪裡走,便假裝在火車時刻表前仔細瀏覽一番,也順便看看回程的時刻表,心中也有些概念和打算,其他在月台上等著從不同方向來車的旅客,都盯著我瞧!
火車站及售票處、資訊中心都小小的,好似沒有遊客進來,我只看見一位售票員坐在那裡,這讓我也不好意思獨自一人進去拿資料了,唉!只好憑著直覺走走看了,看能不能順利找到我想拜訪的目的地。還好,之前在哥廷根(Goettingen)時瞄了一下關於該村的資料,找遺址往東略北的方向就對了,就這樣開始踏上我的徒步漫遊之旅,小漫遊者的感覺一下子就回來了,心情跟著大好!
首先,走在一條筆直的大道上,看來這條路確實是該村的主幹,大道旁立有一座迎遊客蒞臨該城的標誌圖,上頭的主角可是一位大鼻子老公公喔,好親切和藹的,看見他令人忍不住發出會心一笑。這種純樸、真切最美了!
秋天的樹葉幾已掉落,呈現宛如冬日蕭瑟之景,深褐色的枝椏綿延往遠處天際迤邐,顯得深邃而遙遠,秋日長空很清澈,更襯托出哈次山(Harz)上乾淨的空氣氛圍!
一路鄉間的建築也有多樣的造型與色澤,有些老舊殘敗看來無人居住的屋宇其牆面更是斑駁不已。木衍屋仍隨處可見,這樣往東走上這條大道之後未久,我便看見修道院博物館(Kloster Museum)指示標誌牌了,這裡便是我今日來此幽僻小村的目的地!
穿越馬路,我開始往下坡的方向走,很快便看見一處大農莊,一位約莫10歲的小男孩頭戴毛帽,鼻樑上一付深度近視眼鏡正很認真地在打掃農莊圍籬外的落葉。氛圍極度寧靜安謐的這裡,或許因我的到來已打破了些許沉默的氣氛,小男孩以好奇的眼光看著我,偶爾停下他的工作。
接著我聽見從農莊內傳來雞啼聲,還真是驚訝,努力探頭往農莊一看,還真有不少隻活蹦亂跳的雞在那踱步及覓食呢!哈次山(Harz)山裡的小村,果然很純樸,甚至給我一種與世無爭的感覺,很喜歡也享受此刻的這裡!
~【修道院遺址-哈次山(Harz)上的Walkenried/Niedersachsen(瓦爾肯里德/下薩克森邦) (上)】~
~yingju-Lu~
Walkenried/Niedersachsen(瓦爾肯里德/下薩克森邦) (上)~圖集
~【樹之語-(下)】~
秋天楓葉(Maple)(其花語為自制、客氣、拘謹)變橘紅,榛(果)子(Haselnuss-德語;Hazel-英語。其花語是和好)也掉落一地。
然而我有時在西風強勁吹拂下,在涼寒天中仍見高大青翠的柳樹隨風擺盪。柳樹似乎和濕地和水有關,我在河床旁、墓地、溪河邊以及濕地都曾見過它。柳枝靜悄,起風時卻又沙沙作響,被比喻成引誘人們步向死亡的耳語,而被認為是惡魔所植的樹,其英語名為Weeping Willow,直譯則為「哭泣中的柳樹」,所以其花語之一即是悲傷的愛;另一則是純樸和坦率。但畢竟在德國柳樹不若其它蒼勁剛毅的樹多,可遇的機會相對減少。
入秋後最醒目的樹之一應是菩提(Linden,Lime Tree),在德國以菩提為話題的民間傳說可謂不勝枚舉,像相思相愛樹等;德國詩人歌德也曾在此樹上刻下愛人的名字;音樂家舒伯特的曲中有菩提樹;在古老的傳說中此樹更是妖精的住處。還有一說是菩提樹中寄宿著人類的靈魂,也因此靈媒法師常將菩提樹葉捲在手指上。
沒錯,它的花語的確和愛有關,叫夫妻之愛。
菩提樹滿佈德國大街小巷,有些街名更直接取菩提樹街這樣的名字。一入秋也不管溫度降低了沒,最早變黃的樹葉之一即是此心形的菩提樹。渾熟的秋日時,菩提葉明黃的色調相當相當漂亮,尤其在秋陽照耀下它們顯得很輕很空靈,像一縷清新的芳香在空中飄晃著,似乎不染塵俗的它們,真的在詮釋一種神聖的心境,看著看著總令人著迷!
在北德奧伊廷(Eutin)大湖邊宮殿花園,有一條二列長縱菩提樹的大道,這裡的菩提樹長得相當高大,應是長壽之齡,我特別喜歡這裡,來此地漫遊數次。(相關連結:【大湖旁的宮殿及其庭園◎奧伊廷(Eutin)】~yingju-Lu)
這條大道也成為很多攝影師的最愛,我記得一天我來這也為這風景在樹下流連頗久,後頭另有攝影師跟來了,沒想到他沉迷的時間比我久,那一刻我明白了,我已成為他鏡頭底下附屬於菩提樹的風景。
~【樹之語-(下)】~
~yingju-Lu~
~圖集~
~榛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6%9B%E5%AD%90
~情境音樂~
Fauré Élégie in C minor Op. 24 – Jacqueline du Pré
~【樹之語-(中)】~
粗壯高大的樹身在德國另又以橡樹為多,是德國的國樹,頗符合德國人剛毅堅忍的性格形象。而橡樹的花語意境卻截然不同,它代表永恆的愛及和藹可親呢!
對這種樹總是有不少傳說,比如像巫婆喜歡在這種樹下施咒語,或者天使下凡時也選在此樹附近,更有說橡樹的樹根長長的可一直延伸到地獄。烏鴉如果在橡樹上呱叫,便表示有死人,是不祥之兆。對此傳說就不得不提墓園了,在德國的墓園裡多種有橡樹,而且呢,黑色的烏鴉真的也很喜歡在其枝椏上停留,大聲呱叫!
The Abbey in the Oakwood
1809-10
Oil on canvas, 110 x 171 cm
Schloss Charlottenburg, Berlin
佛列德利赫-卡斯巴 大衛(Friedrich,Caspar David 1774-1840年)網路藝廊:
德國浪漫派大師佛列德利赫-卡斯巴 大衛(Friedrich,Caspar David 1774-1840年)繪有不少畫中風景,其中古木參天的大樹也不少。據說他很享受孤獨地漫步在薩克森山林間以及波羅的海海濱的感覺,他終其一生也都在探索風景的主題意念,比如多岩的海岸、不毛的山脊、參天的樹木等等。在他的畫中人只扮演著一個附屬於大自然的角色而已。
其著名的畫作Abtei im Eichenhain(um 1809;109×170㎝),中文譯為雪中的修道院廢墟,另一更貼近原意的譯法應為稀疏橡樹林中的修道院。沒錯,畫中那些蒼勁的老樹即是橡樹!
入秋後橡樹子(果)便會落滿一地,幾乎隨處可見。
~【樹之語-(中)】~
~yingju-Lu~
相關連結:
網路維基:橡樹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0%8E%E5%B1%9E
~【樹之語-(上)】~
德國的森林腹地廣大,嚴謹的德國人對造林、復育森林所做的努力讓世人有目共睹,其實遍地森林裡有不少是人工森林,或許是因為森林太過整齊乾淨,有時感覺少了那麼一點原始森林的野味,但不管個人偏愛的森林為何,綠地樹叢多對人類生活環境是好的!
城鄉郊野,遊走一遍德國,「綠意」似乎永遠都是最令人感到舒服的,且讓人心曠神怡、神清氣爽!
秋天後很多樹葉開始凋零了,最後只剩裸露著蒼白軀幹的枝椏,然而有些樹卻依然翠綠蒼茂,持續點燃它們的生命,不畏低溫與嚴寒。
秋風吹起後,眼前的景只剩樅樹(冷松-Fir,花語為高尚,此樹為森林之王,是森林妖精的故鄉,亦是聖誕樹)、松(Pine,花語為長生不老以及勇敢)、紫杉(Tew Tree,花語為高尚)、絲柏(Arbor-Vitoe,花語為堅貞的友情)、杉(Cedar,花語為雄偉)等樹依然長綠,為似乎邁入荒蕪之境的大地持守著永生的希望!
我喜歡看樹,雖然對絕大多數的樹名不甚精懂,但這一點也不影響我愛樹。
我欣賞枝椏劃過天際,或盤繞交纏著彼此,抑或軀幹誘人具魅力般的姿態,當然也極度欣賞它們昂首傲然的身姿!
一次深秋在北德森林漫步,被掉落至小徑落葉雜草堆上的殘段枝椏所吸引,最後受不了它的美麗還撿了幾枝帶回家,那是美麗的落葉松。
落葉松有別於一般冷松,它在春天時會重新披上一層新綠的松林,秋天一到則暈染成一片金黃色,枝節上結有小小的毬果。
落葉松高挺,這美麗的落葉松其花語是大膽,沒錯,它的美可搶盡了秋日森林裡的風華,宛如女神降臨!
~【樹之語-(上)】~
~yingju-Lu~
~【奧伊廷(Eutin)-韋伯(Weber)的故鄉(下)】~
就鋼琴技巧而言,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年)相當卓越,他也可以說是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年,生於匈牙利死於德國)(相關連結:無法斷絕的思戀-李斯特(FRANZ LISZT)的愛(上)~YINGJU-LU
/ 無法斷絕的思戀-李斯特(FRANZ LISZT)的愛(下)~YINGJU-LU)與蕭邦(費德利克-法蘭斯華-蕭邦/Chopin 西元1810-1849年 波蘭人)的先驅。(相關連結:相知相惜的浪漫派大師蕭邦與德拉克洛瓦(上)——YINGJU-LU / 相知相惜的浪漫派大師蕭邦與德拉克洛瓦(下)——YINGJU-LU)
從1817年開始,其實韋伯(Weber)活躍的據點多在德勒斯登(Dresden),但最後卻死在倫敦,那是因為當時他的歌劇正在法國巴黎及英國倫敦二地首演,並獲得極佳的好評,但當時他的家人並不在他身邊,也因此他最終想和太太及兩位孩子重逢的願望並沒有實現。他死時倫敦有2千名哀悼者參加了他的喪禮,一直到韋伯(Weber)死後18年,也就是1844年,在德國音樂家華格納的促成下,最後才將韋伯(Weber)的靈柩移回德國長眠在故土上。
那天華格納是安排以英國輪船將韋伯(Weber)的遺體運回德國的,船在漢堡(Hamburg)入境,之後棺木便移往德勒斯登(Dresden)。
韋伯(Weber)在1818年的自傳中曾云:「、、、世人來到我的墓前立碑時,可據實寫下『安息在此的人曾誠實而純潔地為人類和藝術奮鬥』」。
奧伊廷(Eutin)因韋伯(Weber)在此出生而成為韋伯(Weber)的故鄉而持續發光發熱,每年這裡都舉辦韋伯(Weber)音樂季,通常時間在6月上旬至11月中,也稱此段時間為韋伯天,然而演出的曲目並不只包括韋伯(Weber)的,也包括華格納等的著名樂曲。
如今在奧伊廷(Eutin)仍保有韋伯(Weber)之家,可是遺憾的是我當時沒有積極找,找了幾回一直找不到後,時間也就在匆忙中過了,最後也只拿回韋伯(Weber)的資料回家欣賞,呵!
奧伊廷(Eutin)又被冠以「北方的小威瑪」之稱,也是拜這位德國民族歌劇作曲家之賜。
~【奧伊廷(Eutin)-韋伯(Weber)的故鄉(下)】~
~yingju-Lu~
影音:魔彈射手序曲
影音:魔彈射手Der Freischuetz
Weber-Der Freischütz Overture-Kleiber (1970)
您的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