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category archive for the ‘轉載圖文篇’ category.

~以下為轉載圖文取自大紀元~

生物學家:樹木之間存在語言溝通和信息網絡

相片取自大紀元

【大紀元20180723日訊】(大紀元記者鹿甯編譯報導)在文學和音樂作品中,有很多對樹木的歌唱及語言的描述:低語的松樹、掉落的枝乾,以及沙沙作響的樹葉等等。雖說不懂得這些「語言」,但在作家們眼中,樹木總是在表達著自己。

實際上,越來越多的生物學家、林業工作者和自然學家開始發現樹木之間

存有語言,人類通過學習還能聽懂它們。科學家們認為,樹在地上和地下不停地用聲音、氣味、信號和感應進行交談,雖說貌似寂靜無聲。這是一種自然的、與包括你我在內的一切事物進行的溝通。

樹木之間存在網絡

生物學家George David Haskell2017年寫的《樹之歌》(The Songs of Trees)一書中指出,許多人無法理解、更難以接受樹木是有相互聯繫的,但實際上,樹木之間的網絡使它們的溝通和語言成為必然,而要想了解這種語言,首先要懂得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個網絡。

這個概念對於遠離森林居住的普通人來說近乎荒謬。為了便於理解,Haskell拿厄瓜多爾的亞馬遜熱帶雨林舉了個例子。對於那裡的瓦拉尼人來說,大自然的網絡特徵和所有生物之間的交流顯而易見,甚至還反映在瓦拉尼語中。

瓦拉尼人對事物的描述不僅取決於事物本身,還取決於其周圍環境。比如,沒有一棵賽波樹只是「賽波樹」,而是「繞著常春籐的賽波樹」或「長著苔蘚、黑蘑菇的賽波樹」。如果離開了樹周圍的生態環境,他們就不知道該如何說出「樹種」名稱。他們把樹木視為與周圍的人和各種生物緊密相連的生命體,也不會對樹木被砍伐時發出的叫聲感到震驚。

對「溝通」的重新定義

生態學家Suzanne Simard花了30年時間研究森林。她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的森林裡長大,目前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生態學,專攻樹木的地下聯繫。

在一次名為「樹木如何相互交談」的TED(指T echnology, E ntertainment, D esign在英語中的縮寫,即技術 、 娛樂 、 設計 )演講中,Simard解釋道:地下世界有無數的生物途徑來連接樹木、讓它們得以交流,而整片森林就是一個獨立有機體,猶如一個擁有智慧的生物。樹木與真菌交換化學物質,並將種子,或曰信息包裹,與風、鳥、蝙蝠和其它來客一起送到世界各地。

Simard發現,地底下有廣闊的根系網絡,和真菌一起在各種樹木之間輸送水、碳和營養物質,甚至在不同地點還有母樹管理著信息流動。這些複雜的共生網絡與人類的神經網絡和社交網絡十分相似。樹木的互聯互通也有助於大量生物對抗疾病、共同生存。

Simard認為這種交換就是一種溝通,儘管用的語言與我們的不同。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大量森林物種間的合作,而並非以前認為的物種間的競爭。

一位名叫Peter Wohlleben的林務員曾寫過一本書:《樹的隱秘生活》(The Hidden Life of Trees)。他在德國管理一片古老的白樺林時,意外發現了一棵約五百年都沒長葉子但依然活著的老樹樁,他的解釋是,老樹樁周圍的樹木通過根部用一種糖溶液養活了它。由此,他開始注意到樹木有著複雜的社交生活。在他看來,人們總認為樹木相互爭奪光線與空間,但實際上,樹木非常想讓群落裡的每個成員都活著。他相信樹和人一樣,除了與其它物種有聯繫外,還有家庭生活。

學習樹的語言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在《2016年關於世界森林的報告》中表示,森林對人類福祉的貢獻非常廣泛,而且意義深遠。森林是消除農村貧困、確保糧食安全、提供生計、乾淨的空氣和水、維持生物多樣性,以及減緩氣候變化的關鍵。

因此,對森林的保護至關重要。Haskell認為,如果我們認識到樹善於溝通並管理包括我們在內的複雜網絡,那麼自然會首先制定生態友好的政策。他將樹木稱為「生物學的哲學家」,它們多年來不停地對話,提供著無聲的智慧。Haskell說,我們應該學會聆聽它們,因為它們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它們無法走動,所以為了繁榮地生長,它們必須比任何會走動的動物都了解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

責任編輯:朱涵儒

~氣候變遷有感~

~相片取自聯合新聞網~

轉眼夏至已過,這是一年中白日最長的一天,記得那日早晨這裏特別晴朗,天色湛藍,一整日下來也都是陽光普照燦爛輝煌的天。

但隔日醒來看報紙,其頭版就以斗大的標題寫著「熱浪噬北半球 美國西南部熱得像火爐」,不只這樣,夏至這一天巴黎已出現37度高溫、馬德里38度、米蘭39度,鳳凰城飆到48.9度「像把烤箱打開」…。

又是熱浪,都預測到今年北半球將有熱浪來襲,只是似乎真的來得太早。

想起2003年那年暑假歐洲酷暑,造成七萬人死亡,彷彿也才只是昨天的事,氣候變遷速度之快真的令人驚顫!

現在影響所及已不單只是高溫對身體產生不適,也危及飛機的飛行安全,因為氣候變遷已改變了大氣層,飛機不是在真空中飛行,遇著亂流的機率也會大增…。

很難想像在極端氣候影響下,我們的生存環境地球即將進入怎樣的一個階段?!

好些人對環境漠不關心,也有人對環保缺乏概念,對大自然的美更不懂得珍惜,但不管是有心或無知的作為加速了全球暖化,我們所有的地球人終究得一塊承擔、得一塊面對我們居住的生存環境所面臨的變化,這不會是一個美好舒適的結果,因這環境如今已被推至極為嚴峻的地步,我們每一個人都已經站在懸崖邊…。

夏至,是一年中白日最長的一天,但絕不會是一年中最熱的一天…。

~氣候變遷有感~

~yingju-Lu~

相關新聞可翻閱︰

1-熱浪噬北半球 美國西南部熱得像火爐

http://udn.com/news/story/6812/2538989

2-專家示警:全球致命熱浪頻率大增

http://udn.com/news/story/6812/2538844?from=udn_ch2cate7225sub6812_pulldownmenu

3-天氣熱到飛機無法飛 未來情況將更頻繁

http://udn.com/news/story/6812/2538843?from=udn_ch2cate7225sub6812_pulldownmenu

~影視新聞~

20170624 文茜的世界周報 part3

~以下為轉載圖文取自大紀元~

~德國奇蹟 廢墟中「復原」古城 ~

二戰時,德累斯頓聖母教堂一日之間成為一堆廢墟。(維基百科)

二戰時,德累斯頓聖母教堂一日之間成為一堆廢墟。(維基百科)

【大紀元20161008日訊】(大紀元記者唐佳德國報導)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是 一個民族最為重要的財富,那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與記憶;那是一個不可逆轉、不可複製 的時空歷程。舉凡留下的歷史見證,無論古建築還是古文物皆彌足珍貴,因為一旦毀壞 再也無法復原。然而,德國卻用那份對歷史的尊重和決心,告訴世人:廢墟中「復原」 古建築,並非不可能! 德累斯頓 美在重生的力量 戰火無情,燒掉城鎮、燒盡家園,卻燒不毀一個民族的尊嚴和那份歷史的記憶。二戰後 重生的城市,在德國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易北河畔最美的古城——德累斯頓 (Dresden)。由於戰後被劃歸共產主義東德,德累斯頓的重生之路走得尤為艱辛,那在 強權下保住的每一堆廢墟、每一棟古樓,都是民眾的心血與淚水。

兩德統一後,人們用了1年多的時間,把教堂廢墟殘骸分門別類整理好。(維基百科)

兩德統一後,人們用了1年多的時間,把教堂廢墟殘骸分門別類整理好。(維基百科)

德累斯頓的聖母教堂(Frauenkirch)堪稱重建奇蹟的傑作。教堂始建於1726年,歷時17 年最終完成。華貴的巴洛克風格及優雅的氣質,成為建築史上的傑作;可與倫敦聖保羅 教堂媲美的穹頂與音效,堪稱世界之最。 二戰中,聖母教堂被轟炸得只剩下兩堵牆,這個95米高的美麗巨人,在一天半的時間內 慢慢垮下,最後變成一堆12米高的廢墟。當時的東德政府,既不打算出錢重建教堂,也 不打算妥善安置廢墟,甚至一度用廢墟中的石塊鋪設停車場。德累斯頓的藝術家與文人 趕緊號召民眾,啟動緊急措施保護廢墟。民眾與政府鬥智鬥勇,自發出錢出力,終於讓 這堆廢墟安睡50年。

2003年,正在重建當中的德累斯頓聖母教堂。(維基百科)

2003年,正在重建當中的德累斯頓聖母教堂。(維基百科)

兩德統一後,聖母教堂終於等來重建的機會。1993年的聖誕夜,安靜了50年的聖母教堂 第一次響起了彌撒歌聲,樂隊在廢墟之中奏響聖樂,人們興奮、感動、歡呼、流淚。重 建工程於1994年正式啟動,德國人選擇了最艱難卻也最讓人尊敬的方式。

歷劫重生的聖母教堂,愈加散發出重生之美與聖潔之光。(維基百科)

歷劫重生的聖母教堂,愈加散發出重生之美與聖潔之光。(維基百科)

他們在巨大的廢墟上挑揀出還能用的材料,將一塊塊磚瓦測量、拍照、鑒別、分類、編 號,整整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把8000多塊殘骸全部清理完。又用了11年的時間,把倖存 下來的一磚一瓦送回原位,不足部份以新材料補充。如今的教堂,有43%的建材是從廢 墟中挑揀出的,共計3539塊磚,重達6萬噸。人們稱這一工程為世界上最大、最難的拼 圖。

斑駁的牆體分明記錄了歷史、記錄了戰火、記錄了重生。(維基百科)

斑駁的牆體分明記錄了歷史、記錄了戰火、記錄了重生。(維基百科)

2005年,人們為教堂拼上最後一塊磚石。完工那天現場2.5萬德國人安靜的拍手,內心充 滿感恩。聖母教堂的重建經費高達1.79億歐元,德國人自己捐的就超過1億歐元,史無前 例。 德累斯頓的其它古建築,也都有一部自己的血淚史,比如著名的國都王宮 (Residenzschloss)、茨溫格宮(Zwinger)、森帕歌劇院(Semperoper)等。如今來到德 累斯頓,從這些非凡建築的外表來看,根本無法相信它們是近年重建的產物。古樸的外 觀、斑駁的牆身,那些被燒過的黑色痕跡,分明記錄了曾經的戰火、曾經的歷史,人們 慨歎,這是歐洲最美的城市。 寧花巨資 也不讓歷史留白 德累斯頓的故事,絕非德國的個案。在德國各地,原樣重建的建築比比皆是,比如法蘭 克福的歌德故居。該故居始建於17世紀,被戰火夷為平地後,用七年時間完全按原樣重 建,是德國復原史上最高水平的代表作之一。

歷史上雄偉、輝煌的柏林城市宮。(維基百科)

歷史上雄偉、輝煌的柏林城市宮。(維基百科)

整棟樓房共有四層,在歌德誕生的房間裡面還保留著刊登歌德出生消息的報紙,歌德那 幾個盛滿書籍的書櫥,依然放在書房裡,歌德的手稿及其寫作的鵝毛筆、他的部份著 作,均完好地保存在展櫃裡。 來參觀的人們,看到的都是原汁原味的歷史風貌,因為屋裡的傢俱等是戰爭時及時轉移 出來的,皆為真品。房屋建築風格和家居佈置展現了後巴洛克時期市民的住宅佈置藝術 風格,這鮮活的樣板,為後世留下了最真實的歷史。 位於柏林的皇宮——柏林城市宮(Berliner Stadtschloss)則是一棟尚未重建完工的古建築。 城市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5 世紀中期,自1702 年開始,普魯士國王對宮殿進行了幾次 規模宏大的擴建,把它打造成美輪美奐的巴洛克經典建築,那長長的彼此相連的廂房佈 局以及浮凸著金銀色澤的華麗大廳成為世界建築史上的藝術瑰寶 。

重建中的柏林城市宮,完全按原樣建造巴洛克建築外觀的三面外牆,以及內部庭院和大穹頂。(維基百科)

重建中的柏林城市宮,完全按原樣建造巴洛克建築外觀的三面外牆,以及內部庭院和大穹頂。(維基百科)

二戰的炮火使城市宮遭受重創。1950年秋,接手該地區的東德又把這一宮殿當成帝國主 義象徵而徹底炸毀。兩德統一後,經過長達20 年的大討論,重建方案及資金終於一步 步落實,一些藝術愛好者和建築專家,對所剩無幾的建築碎片和有著城市宮身影的老照 片進行了細緻的考證和研究。 2008 11 月,意大利建築師Franco Stella 的重建工程設計草案贏得一致好評。草案基於 城市宮的歷史平面圖,完全按原樣建造巴洛克建築外觀的三面外牆,以及內部庭院和大 穹頂,但考慮到宮殿的整體效果和實用價值,宮殿朝向施普雷河的第四面外圍牆體和大 部份內部採用了現代建築風格。 城市宮重建工程的籌備工作自2012 年初開始,主要是遷移地下文物以及打地基。整個重 建工程計劃於2018 年完工,2019年正式對外開放。重建完成後,意味著柏林這座多災多 難的國際都市終於能夠找回歷史中的一大塊空白地帶。

責任編輯:王亦笑

~蝸牛黏步走~

小小盆栽及蝸牛殼

小小盆栽及蝸牛殼

空殼蝸牛

空殼蝸牛

連續兩回,發現小小蝸牛爬上了我的衣櫃和書櫥,第一次看見小蝸牛心生納悶,不知道牠打哪裡來的?爬得那麼高,也不以為意,用手指捏著抓起小小的牠左看右看,便決定把牠放到後陽台上,那裏有小葉小草可吃,應不至於餓死。

隔一天,再次發現一隻更小的小蝸牛爬上我的書櫃,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連續兩天出現的蝸牛,正是從我收集的存放蝸牛殼的盆栽裡爬出來的,這盆栽正好也放在書櫃架上。

這麼說來當初是我錯以為牠們只剩蝸牛殼,而把牠們收放在小盆栽上了,有好長一段時間了吧?怎麼蝸牛像突然甦醒似的呢?也實在嚇人。跟溫度降了有關嗎?…

這是二隻長不大迷你嬌小型的超級小蝸牛,雖不至於讓人感到害怕或礙眼,任牠們在寢室裡爬來爬去也不妥,我也擔心自己不小心踩死牠們,一併都放到後陽台上去了!

細看蝸牛爬行的速度慢得可以,牠們的時間觀和我們是不一樣的吧?!像我這樣捏著牠們隨便走50公尺的路,對牠們可能就已經是天與地的差別了吧。不過,我想蝸牛應也記不得之前待過之地的全景,就算重新換上一處全新的地方,牠們在乎的應只是有無可供覓食而已吧,牠們依然能一步一步慢慢爬呀,很悠哉地過日子!

身為人類的我們,到底是不是過得太有時間感與空間感了呢?

紀伯倫(1883-1931年黎巴嫩作家)語錄︰

「我們依據無數太陽的運轉來測定時間;

他們以他們口袋裡的小小機器來測定時間。

那麼請告訴我,我們怎能在同一的地點、和同一的時間相會呢?」

「對於從銀河的窗口向下看的人,

空間就不是地球與太陽之間的空間了。」

~蝸牛黏步走~

~yingju-Lu~

~轉載圖文取自大紀元~

科學實驗證明樹會說話!

作者:金雨森

樹木們在地上看起來是一株一株獨立開來的,其實在地底下,在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地方,他們透過綿延的根部以及廣泛的菌絲,建立起「共生網絡」。

樹會交流可能會被認為不科學,但Simard教授就是用科學證明樹會說話,打破了舊思維的限制,引發網友熱烈回響。

樹不只會溝通,還會分享養份!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植物學系教授Suzanne Simard在今年六月TED高峰會上,發表一篇演講,題目為「樹木如何彼此溝通?」(How trees talk to each other)。為了

證明樹會溝通,她跑到森林裡做實驗,準備了三株樹木,白樺樹、冷杉、雪松,用袋子套起來,前兩株注射不同位素且具放射性的二氧化碳,一段時間後,發現根部有聯繫的白樺樹與冷杉測到輻射,他們透過根部交換了彼此的二氧化碳;而根部沒有聯繫起來的雪松,則沒有測到輻射。Simard博士做了至少80次這樣的實驗。她進一步發現,分享的不只是二氧化碳,還包括氮、磷、水,還有防衛訊號,這些都是訊息。

影片中,Simard教授講得活靈活現,十分生動。向觀眾表示,她為了在森林裡做實驗,她還接連兩次被同一頭母灰熊(grizzly)騷擾,對此,他幽默的說「這說明人們為何是在實驗室裡研究」。

地底的共生網絡

樹木們在地上看起來是一株一株獨立開來的,其實在地底下,在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地方,他們透過綿延的根部以及廣泛的菌絲,建立起「共生網絡」,在同樹種間、不同樹種間、不同植物間,很頻繁地在交換訊息、交換養份。這個共生網絡,是由許多節點與連結交織而成的,而且有許多中心樞紐,也就是母樹。母樹還會「認親」,分享更多養份給同類的子樹,或是讓出空間給子樹成長。

網友分享親身感受

大批網友紛紛留言讚賞並感謝Simard教授足具智慧的演講。有網友分享他想起小時候會認為樹木也像個人,只是說著人無法懂的語言。也有網友回應說,《阿凡達》(英語:Avatar)是真的,在電影場景裡出現的樹木根部交流是真實存在的。有些人受到影片啟發,還想追問樹木可以溝通到多遠?他們到底是如何溝通的?除了分享養份和防衛訊息,還有沒有可能進行更高層次或是更複雜的溝通內容?

前人早已有深入研究

Simard教授也許是第一個站在TED論壇上就植物溝通議題做演說的人,但她並不是第一個發現植物會溝通的人。已逝的前美國中情局測謊專家Cleve Backster早在1966年,就經由龍血樹發現植物有「恐懼」等情緒,還會受到周邊人類情緒的影響,在當時引起科學界很大的注意。

當心森林物種太單一的危害

此次演講,Simard教授還警告我們傾向種植一或兩種樹種的危險,因為這使森林物種多樣性低,一旦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或是昆蟲等危害時,很容易發生大規模的死亡。

我們該怎麼強化森林保育?

演講最後,Simard教授給觀眾提出四點建議:

1.建立因地制宜的森林再生,避免單一化。

2.保護並減少原始森林的砍伐。

3.要砍也要保留母樹與子網絡,讓重要訊息得以傳承。

4.森林再生要具生物多樣性與基因多樣性,以利森林自我復原。

責任編輯:王愉悅

<大紀元>2016-08-03 4:45 PM

~前行的速度~

充滿動感的雲

充滿動感的雲

科技日新月異,又有一種新的交通工具研發及測試成功,短期內就能上市,那就是在空中飛的車,這聽來就像小時候看過的想像未來科技書裡的描繪,但此刻卻真的要實現了。未來的交通工具不僅更安全,也縮短時間,有時真的不得不佩服人類高超的智慧!

但要能享有全面科技化的未來,我們這一代可能只能參與一小段時間,畢竟人的生命有限,但對剛出生未久的小孩或10幾歲20歲的這一代人而言,屆時世界環境的樣貌會來個徹底的大改造吧!

不過,人類究竟還能在地球上生存多久也令人猜疑?因為全球暖化、極端氣候所引起的災難性傷亡,以及宗教上或科學上猜測的末日說,也都極有可能在這個世紀發生。

我們似乎都覺得平凡的自己對這個世界起不了什麼太大的影響力,但奇怪的是,多數平凡人加起來的力量卻可以讓地球暖化的速度加速得如此快速,對地球造成的傷害確實是人為因素啊,不是嗎?!

影音:

<致北極哀歌>

Italian pianist and composer Ludovico Einaudi(艾納奧第) performed one of his own compositions on a floating platform in the Arctic Ocean,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Wahlenbergbreen glacier, in Svalbard, Norway. Greenpeace had organized this performance to demand protection for the Arctic. 

活在這個已有科學家成功測試火箭能再回收利用的世紀,卻覺得自己生活的世界還是離蒼宇裡的星辰相當遙遠,每到夜晚我仍抬頭仰望星空,讚嘆這些發光的星球如此神秘而美麗,有時真不免覺得當大家都已爭相爬上了巴別塔、搭上太空船遨遊浩瀚的宇宙了,我還在底下坐著浪漫的白日夢哩,總以為遙遠神秘的星球還是永遠到不了的好,像小王子的故事就好,給我一些幻想,想像的世界永遠是令人憧憬的吧!

哈!不過說來還真是矛盾,就像科學家想了解宇宙究竟有多大、是如何形成的?我也很想了解相對論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時空概念的存在?而這些是人類的智慧可以解開的謎嗎?…

在我的腦袋裡,就算月球早已被證實是由赤裸的岩石、一片荒蕪所組成,可當夜晚仰望月亮時,我仍對這顆掌管夜晚的星球抱著無限浪漫的懷想啊!

舊約創世紀第一章不就這麼說的嘛, 神說︰

〞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晝夜,作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

並要發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這樣成了。

於是 神造了兩個大光︰大的管晝,小的管夜,又[]眾星;

就把這些光擺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

管理晝夜,分別明暗。 神看著是好的。

~{創世紀第一章14~18<起初>

~前行的速度~

~yingju-Lu~

附︰轉載圖文取自大紀元

~FAA正式批准 飛行汽車兩年後上路試飛~

會飛的汽車TF-X,最高時速達每小時320公里。(Flickr)

會飛的汽車TF-X,最高時速達每小時320公里。(Flickr)

大紀元20160627日訊】(大紀元記者張秉開編譯報導)Terrafugia公司研製的會飛汽車獲得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正式飛行和行駛許可,可以像汽車一樣正常駕駛、像飛機一樣飛行,因此人們有望在兩年後看到會飛汽車TF—X出現在公路上奔馳並升空高飛。

據英國《每日郵報》625日報導,聯邦航空管理局將Terrafugia公司研製的會飛汽車批准為輕型運動飛機(LSA),因此這種新型交通工具免除有關重量及失速轉速的限定。去年,Terrafugia公司僅獲得測試飛行汽車原型在美國東北地區試飛的許可。

此次Terrafugia公司獲得正式的交通工具許可證,可以讓他們的TF-X飛行汽車儘快上市。該公司表示,2018年即可進行無人駕駛的TF-X試駕駛飛行。

無須起飛跑道 (視頻截圖)

無須起飛跑道 (視頻截圖)

TF-X是可垂直起降的混合動力電動四人座汽車,發動機為300馬力。車身兩側可見折疊型機翼。飛行螺旋槳位於機翼的兩端,不飛行時隱藏在車身兩側的下方。

打開機翼,準備起飛 (視頻截圖)

打開機翼,準備起飛 (視頻截圖)

TF-X為低空飛行,巡航速度可達每小時320公里(200英里),航程超過800公里(500英里)。

TF-X為半自動駕駛,操作可設定計算機控制的模式。TF-X的駕駛技術很簡單,包括何時何地安全起降、緊急情況拉動手柄開啟降落傘系統等,操作者只需五個小時的訓練即可掌握駕駛要點。

起飛 (視頻截圖)

起飛 (視頻截圖)

TF-X為垂直起降,所以不需要跑道。但是因為受交通環境影響,它不能隨意地在任何地點起飛,必須按照規定在機場和直升機停機坪起飛,以及如網球場大小的一些特別設計的空間。但TF-X可以停放在普通車庫內。

在專用平台降落 (視頻截圖)

在專用平台降落 (視頻截圖)

報導說,位於馬薩諸塞省的Terrafugia公司總部表示,TF-X尚需8年~12年的研製時間。在推向市場時,其售價可能為26.1萬美元。駕駛者需要同時擁有飛行和駕車兩個執照,而且需要至少20小時的飛行經驗,才能駕駛這種會飛行的汽車自由地在路面奔馳和在天上飛翔。

#責任編輯:黃小渝

~神奇的大腦~

運動公園一景

運動公園一景

腦袋殼內的世界大腦,可說是相當令人難以置信又神奇的器官,它不僅會自己製造化學物質,進行自我修補,而且能不斷地學習!

大腦結構中「額葉」區專司控制人格穩定及行為;「布洛卡區」控制與說話有關的活動;「腦頂葉」控制身體熱痛等的感覺;「後頭葉」則與視力有關;「小腦」司協調;「上頰葉」控制知性的、情緒的之類的活動。另外尚有嗅覺區、運動皮層、脊髓、髓質、角腦迴等等。

而其中小腦是由左右兩個半球所組成,如果你是右撇子,那麼左半球通常較具優勢!

大腦的內部結構具有這麼多的功能,但據專家估計,大腦是懶惰的,因為大腦用不到其潛能的百分之十呢!要訓練大腦發揮更大的潛能,得經由教育和反覆的練習才能達到。不過呢,現今我們也已經知道過度壓力是使大腦過早衰老的罪魁禍首,因此為防止腦力退化,理應在生活中避免承受極大的壓力!另外大腦和健康之間也有進一步的關連,當控制我們情緒的腦邊緣組織系統被破壞之後,身體的免疫防衛能力就變弱了!

大腦很神奇很有趣,它有時像是一部計算機,有它的一套指令來呼應你做的每一個動作,並且它還有自己的密碼,用來記憶如何完成每個動作。這就是為什麼你從不會忘記怎麼騎腳踏車!大腦儲藏功能裡有短期記憶,這部份你必須提醒大腦去記憶,還有長期記憶,可儲存幾近無限量的資料,這些資料有些可以在幾分鐘之後,幾天之後,甚至幾年之後才來使用。也因此長期記憶可以幫助我們辨認出一張臉孔,縱使這張臉孔已老邁許多,或者一些老舊頹損的物體!

那什麼是對大腦有益的呢?傾聽平靜的音樂確實能夠讓成年人降低血壓,流汗量和呼吸速度。而音樂對胎兒也具有刺激性的作用,顯示了胎兒的活動和呼吸都增加了!

哄嬰兒入睡的搖擺動作則會影響到專司協調的小腦,且腦部接受週期性溫和的搖擺,嬰兒的體重增加較快,視力和聽力的敏銳也增加較早,並且也養成在少年時期能有規律的睡眠週期。

而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運動,運動能使大腦變得更聰明,能使分析思考能力增強!

入夜的水池造景一隅

入夜的水池造景一隅

但當人越來越老,我們又如何面對大腦老化帶來的困頓呢?有一本書提到「好奇心」正是讓大腦年輕的秘密!如果我們故意讓自己和大腦接受新的體驗與挑戰,右腦的功能就會進步!其二,接受適度的壓力,也能增加大腦的耐力,持續活動能使大腦更年輕。第三,終身學習,讓大腦充滿彈性。長大之後,大腦還是會保留感到好奇的能力。而當大腦感到好奇時,便會同時動用到左右腦。當我們遇到一種全新無法預測的事物時,一定會先搜尋一遍已知的資訊(位於左腦中心),同時將新經驗整合一遍(由右腦中心負責)。如果我們經常感到好奇,大腦就會持續增長、修正並重組神經網路。因此終身學習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方法,讓我們的大腦年輕!(此本書籍為《年輕20歲的腦力回復法》作者亨利‧艾蒙斯;大衛‧奧特)

大腦是不是一個很夠意思的朋友,它不僅幫助你保持健康,也是一 位好管家,會自動清除那些因年老、疾病、傷害而死亡的神經元,大腦吸入並消化這些死亡的細胞元,使腦部達到自清的效果。另外大腦也控制睡覺和甦醒,讓我們的生活保有良好的平衡狀態,因此當大腦釋放出訊息告訴身體如何自我控制時,我們還是乖乖聽從大腦的指示吧!比如大量的酒精對神經細胞具有毒性且有麻醉作用,長期過度服用確實會對大腦造成永久性傷害的,甚至急性中毒,或者在昏睡中死亡!

~神奇的大腦~

~yingju-Lu~

入暮時分

入暮時分

附︰轉載圖文取自聯合新聞網

科普好健康/認床左腦站崗右腦睡? 2016-05-21 02:33 聯合報 蔡宇哲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就自然界動物而言,睡覺是危險行為,因為這意味著有一段時間是失去警覺、無法察覺危險,因此,發展出半邊腦睡覺(Unihemispheric sleep)模式,候鳥可以邊睡邊飛行、鯨豚類則可邊睡邊游動、浮出水面呼吸。所謂半邊腦睡覺就是左半腦睡覺時右半腦醒著,左半腦醒來換右半腦睡,如此候鳥就不需要飛到一半停下來睡覺、海豚也不必為了呼吸醒過來。

除了候鳥、鯨豚類外,其他動物睡覺時是靜止不動,也不見得左右腦一起睡, 有可能是一邊大腦沉睡、另一邊睡淺一點以維持基本的警戒狀態。 那人類呢?跟其他動物相比,人類睡覺時多半待在溫暖安全的家中,不太需要 擔心天敵來襲而警戒。但在特殊情況下,人也會出現類似動物的睡眠型態,其 中之一就是初到陌生環境的睡眠。 半邊腦保持警戒 當人們到新環境第一天,常因為對環境不熟悉而難以入睡,也就是俗稱的「認 床」,但這不見得是床的關係,而是因為對環境不熟悉,本能地保持一定程度 警戒。今年最新研究發現:當人在陌生環境第一晚入睡後,即使已進入深層睡 眠階段,只有右半腦睡得深沉,左半腦仍呈現雖睡但比平常警覺的狀態。 這可能是因為大腦認為需要保持警戒、偵測外界訊息,研究也支持這個看法, 當左右耳分別出現聲響時,人們比較容易被右耳聽到的聲音驚醒,負責處理右 耳聲音的左半腦反應也比較強烈。 由此可知,在「初到貴寶地」的情況下,人們並沒有左右腦一起進入沉睡狀 態,而是右腦沉睡、左腦睡得稍淺一點。有意思的是,這種現象第二晚就消失 了,左右腦一起進入沉睡狀態,或許是知道環境安全無害,就能安然入睡了。 警戒模式仍在睡 這表示人類也能跟候鳥、海豚一樣半邊腦睡覺嗎?看起來很像,但實際上有差 別。由腦部活動來看,海豚半邊腦睡覺是真的一邊清醒一邊睡覺,但人類即使 是上述狀況,警戒的半腦仍是處於睡眠狀態,只是睡得比較淺罷了。就像是新 生兒的父母即使睡著,也很容易因為嬰兒的哭聲、翻身就驚醒。 假設人類跟海豚一樣可以半腦睡覺,可以邊睡邊工作嗎?依現有資料看來辦不 到。

人類的行為仰賴兩腦半球互相聯繫合作完成,越是精細複雜的行為越需要整個 大腦一同運作。如果只有半邊腦清醒,能執行的可能只有像海豚浮上水面呼吸 這類單純的重複動作,無法精細地完成日常工作。 還是別想著要大腦輪班工作了,做好時間規畫,充分睡眠、有效率地工作才是 正途啊。

(作者亦為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大眾教育委員會委員)

~以下為轉載圖文摘錄自大紀元~

組圖:中東戰地殘壁畫作 平和中呼喚和平

相片:英國街頭藝術家Banksy在加沙地帶的作品(David Silverman/Getty Images)

相片:英國街頭藝術家Banksy在加沙地帶的作品(David Silverman/Getty Images)

【大紀元20150306日訊】在中東加沙,幾十年來紛爭戰亂不斷的衝突地帶,一位被稱作Banksy的英國街頭藝術家,在殘垣斷壁上繪出一組壁畫,以獨特的視角為世人呈現出和平的美妙。

責任編輯:卓惠如

Banksy的英國街頭藝術家壁畫作品-以下相片取自於:

(David Silverman/Getty Images)(Marco Di Lauro/Getty Images)(MUSA AL-SHAER/AFP)

~以下為轉載圖文摘錄自大紀元~

俄攝影師用簡易裝備定格美麗雪花

阿列克謝•卡爾加托夫拍攝的雪花。(chaoticmind75.blogspot.com, Creative Commons)

阿列克謝•卡爾加托夫拍攝的雪花。(chaoticmind75.blogspot.com, Creative Commons)

【大紀元20141106日訊】在落雪的季節,如果要捕捉微觀下的雪花之美,是否需要專門的顯微鏡設備?看看俄羅斯攝影師阿列克謝•卡爾加托夫(Alexey Kljatov)的作品吧,他用一台廉價的卡片機和一個老舊的手調鏡頭,就捕捉到了各式晶瑩剔透的雪花結晶,讓人驚嘆大自然的神奇。

阿列克謝將他的佳能PowerShot A650 IS卡片機調整到最近焦距,並將其用膠帶與前蘇聯生產的58mm老式定焦鏡頭「Helios 44M-5」反向固定在一起。從他家的陽台上,他拍下了落在玻璃上的雪花。通常他會借用LED手電筒進行照明,用深色的羊毛織物作為背景,有時也採用自然光。

沒有兩片雪花是完全相同的,阿列克謝的照片讓我們體會到了自然的奇蹟。而他不但在自己的博客上詳細介紹了他的裝備,也向讀者推薦了不少雪花攝影師的Flickr相冊專輯。

阿列克謝的博客:http://chaoticmind75.blogspot.com/

☆☆☆☆☆☆☆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位俄羅斯攝影師維亞切斯拉夫•伊凡諾夫(Vyacheslav Ivanov)利用顯微鏡的延時拍攝,捕捉了清透的雪花結晶緩緩綻放的美妙過程。**

snowtime

~阿列克謝雪花圖集~

漫遊者-Lu

漫遊天地~閱讀連結

網誌月曆

六月 2023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