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daily archive for 2016 年 10 月 05 日.

~蝸牛黏步走~

小小盆栽及蝸牛殼

小小盆栽及蝸牛殼

空殼蝸牛

空殼蝸牛

連續兩回,發現小小蝸牛爬上了我的衣櫃和書櫥,第一次看見小蝸牛心生納悶,不知道牠打哪裡來的?爬得那麼高,也不以為意,用手指捏著抓起小小的牠左看右看,便決定把牠放到後陽台上,那裏有小葉小草可吃,應不至於餓死。

隔一天,再次發現一隻更小的小蝸牛爬上我的書櫃,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連續兩天出現的蝸牛,正是從我收集的存放蝸牛殼的盆栽裡爬出來的,這盆栽正好也放在書櫃架上。

這麼說來當初是我錯以為牠們只剩蝸牛殼,而把牠們收放在小盆栽上了,有好長一段時間了吧?怎麼蝸牛像突然甦醒似的呢?也實在嚇人。跟溫度降了有關嗎?…

這是二隻長不大迷你嬌小型的超級小蝸牛,雖不至於讓人感到害怕或礙眼,任牠們在寢室裡爬來爬去也不妥,我也擔心自己不小心踩死牠們,一併都放到後陽台上去了!

細看蝸牛爬行的速度慢得可以,牠們的時間觀和我們是不一樣的吧?!像我這樣捏著牠們隨便走50公尺的路,對牠們可能就已經是天與地的差別了吧。不過,我想蝸牛應也記不得之前待過之地的全景,就算重新換上一處全新的地方,牠們在乎的應只是有無可供覓食而已吧,牠們依然能一步一步慢慢爬呀,很悠哉地過日子!

身為人類的我們,到底是不是過得太有時間感與空間感了呢?

紀伯倫(1883-1931年黎巴嫩作家)語錄︰

「我們依據無數太陽的運轉來測定時間;

他們以他們口袋裡的小小機器來測定時間。

那麼請告訴我,我們怎能在同一的地點、和同一的時間相會呢?」

「對於從銀河的窗口向下看的人,

空間就不是地球與太陽之間的空間了。」

~蝸牛黏步走~

~yingju-Lu~

~轉載圖文取自大紀元~

科學實驗證明樹會說話!

作者:金雨森

樹木們在地上看起來是一株一株獨立開來的,其實在地底下,在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地方,他們透過綿延的根部以及廣泛的菌絲,建立起「共生網絡」。

樹會交流可能會被認為不科學,但Simard教授就是用科學證明樹會說話,打破了舊思維的限制,引發網友熱烈回響。

樹不只會溝通,還會分享養份!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植物學系教授Suzanne Simard在今年六月TED高峰會上,發表一篇演講,題目為「樹木如何彼此溝通?」(How trees talk to each other)。為了

證明樹會溝通,她跑到森林裡做實驗,準備了三株樹木,白樺樹、冷杉、雪松,用袋子套起來,前兩株注射不同位素且具放射性的二氧化碳,一段時間後,發現根部有聯繫的白樺樹與冷杉測到輻射,他們透過根部交換了彼此的二氧化碳;而根部沒有聯繫起來的雪松,則沒有測到輻射。Simard博士做了至少80次這樣的實驗。她進一步發現,分享的不只是二氧化碳,還包括氮、磷、水,還有防衛訊號,這些都是訊息。

影片中,Simard教授講得活靈活現,十分生動。向觀眾表示,她為了在森林裡做實驗,她還接連兩次被同一頭母灰熊(grizzly)騷擾,對此,他幽默的說「這說明人們為何是在實驗室裡研究」。

地底的共生網絡

樹木們在地上看起來是一株一株獨立開來的,其實在地底下,在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地方,他們透過綿延的根部以及廣泛的菌絲,建立起「共生網絡」,在同樹種間、不同樹種間、不同植物間,很頻繁地在交換訊息、交換養份。這個共生網絡,是由許多節點與連結交織而成的,而且有許多中心樞紐,也就是母樹。母樹還會「認親」,分享更多養份給同類的子樹,或是讓出空間給子樹成長。

網友分享親身感受

大批網友紛紛留言讚賞並感謝Simard教授足具智慧的演講。有網友分享他想起小時候會認為樹木也像個人,只是說著人無法懂的語言。也有網友回應說,《阿凡達》(英語:Avatar)是真的,在電影場景裡出現的樹木根部交流是真實存在的。有些人受到影片啟發,還想追問樹木可以溝通到多遠?他們到底是如何溝通的?除了分享養份和防衛訊息,還有沒有可能進行更高層次或是更複雜的溝通內容?

前人早已有深入研究

Simard教授也許是第一個站在TED論壇上就植物溝通議題做演說的人,但她並不是第一個發現植物會溝通的人。已逝的前美國中情局測謊專家Cleve Backster早在1966年,就經由龍血樹發現植物有「恐懼」等情緒,還會受到周邊人類情緒的影響,在當時引起科學界很大的注意。

當心森林物種太單一的危害

此次演講,Simard教授還警告我們傾向種植一或兩種樹種的危險,因為這使森林物種多樣性低,一旦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或是昆蟲等危害時,很容易發生大規模的死亡。

我們該怎麼強化森林保育?

演講最後,Simard教授給觀眾提出四點建議:

1.建立因地制宜的森林再生,避免單一化。

2.保護並減少原始森林的砍伐。

3.要砍也要保留母樹與子網絡,讓重要訊息得以傳承。

4.森林再生要具生物多樣性與基因多樣性,以利森林自我復原。

責任編輯:王愉悅

<大紀元>2016-08-03 4:45 PM

漫遊者-Lu

漫遊天地~閱讀連結

網誌月曆

十月 2016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