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monthly archive for 十月 2016.

~十月氛圍~

秋天裡的一隻白蝴蝶

秋天裡的一隻白蝴蝶

秋天裡的一隻白蝴蝶

秋天裡的一隻白蝴蝶

有時緩緩舒展牠透光的白色羽翼,其上露出幾塊斑駁蒼黑的小斑點,艷陽高照的十月秋天,蝴蝶不知從哪飛來的,就停在半透明的玻璃大窗前了。

寧靜的寢室,多數時候牠也靜默不動像在閉目養神,又或者真是睡著了,偶爾才會拍拍牠那似乎被自己給遺忘許久的一對翅膀。不是很明瞭,窗外如此遼闊,這小小的寢室窗口能拿什麼誘惑了牠呢?

這個炎熱的秋溫似乎仍是延續著怎麼翻也翻不過去的夏天。上午便吃了一盤幾無甜味的西瓜,乾燥的火焰在街上大肆猖獗無盡地蔓延,偶爾也覺得自己的體內也有一團火,薏仁、綠豆、蓮藕粉成為我這半年來最常飲用的退火良飲,可總覺得季節的溫度仍太高。

我想著窗上的這隻美麗的白色蝴蝶會飛走嗎?天黑之前會離開嗎?這實在是我能力範圍之外,寢室內沒能供牠覓食的,我養不活牠呀!

秋天裡的一隻白蝴蝶

秋天裡的一隻白蝴蝶

隔天,我才終於明瞭,在寢室度過一晚的這隻色蝴蝶,原來已在此覓得一處永遠的安息之所。…

~<秋天裡的一隻白蝴蝶>~

小金桔果實

小金桔果實

都說北半球的夏天早就結束了,可此刻我們的秋天因氣溫太高電力仍吃緊。

自從重陽向晚意外邂逅候鳥南遷之後,十月的天空就再也沒見到牠們飛行的蹤跡了。而這些日子來的黃昏暮色也太過陰晦,天很快就暗了,顯然也不易察覺牠們從蒼宇間飛掠而過的身影。還是遷徙的旅程已告一個段落了呢?再不見候鳥,心情也感到些許遺憾啊!

如今看來,今年和去年一樣都是酷熱綿長的一年,且熱得不近人情,然而我寢室裡的小金桔,殘留的幾顆小小的果實,在十月突然間快速長大,算算約有10粒,讓原本對果實已不抱有任何希望的我,意外得到了一份美好的禮物!

這次我一反往常決定在泥土裡加些肥料,想過去我長久不施肥,對植物好像也太殘忍,畢竟盆栽裡的土就是他們全部養分的主要來源,若泥土貧瘠,植物如何能長得好呢?養在盆栽裡的植物和生在野地裡的植物畢竟是不一樣的吧!

想通了似,我也開始施肥,雖然這樣的理解似乎來得太遲了些,呵!

記得,曾是好熱的五月、六月又七月…一直到現在,這個夏天及秋天從身體流出的汗也不少,若短時間內流太多汗,我也會補充些運動飲料,不知怎麼地,或許心理作用也有關,喝完運動飲料,心情真的比較好。

~<總是太熱>~

~十月氛圍~

~yingju-Lu~

~頭上的憂鬱~

石板路上的彩繪~蝴蝶

石板路上的彩繪~蝴蝶

開始…又覺得自己變老了些,雖然多數時候始終也不覺得自己的心有多麼老邁,反而覺得仍一直擁有青春的樣子。但外在容貌會隨著年齡而改變卻是真的,任誰也逃脫不了,差別只在於老化速度的快與慢而已。…

似乎白頭髮又冒出了些,嬰兒肥也早就已經不見,如今要想再肥回來也挺困難,因不敢貿然大吃大喝,飲食上總得考慮到健康因素,多有節制,且我猜想就算大吃大喝的結果,快速肥回來的也是身軀不會是臉蛋,哈!的確,上了年紀後,感覺面容上有點肉似乎看起來會比削瘦好些。

在寢室的我

在寢室的我

30歲時會覺得自己還年輕嗎?當時的我好像還不想思考這問題,但漸漸當在現實生活中發現有些事和年齡限制有關時,好像才會覺得年齡是一回事!我想正值230歲的人多是覺得自己還很年輕吧,至少我周遭的一些朋友是這樣想的,但我總是會說其實時間一下子就溜過了,才發現說這話時的自己還真是老得徹底了!

時光確實相當無情也讓人體驗了肉體上的衰老,但若就靈肉分離的觀點上來看,能快速溜逝的時間相對於被肉體所束縛,也是一種解脫,如果您也相信有靈的存在的話。

家人都幾已列入搶救白頭髮的行列,若說在飲食上真有那種仙丹似吃了能讓白頭髮再轉黑,其實我是不太相信的;但若是指年輕時便多攝取食用而產生預防性效果的,我是相信的。黑髮一夜變白已有些實例,白髮轉黑大概只能求神蹟以及特例,如今唯一方便簡捷的方法好像就只剩下染頭髮這條途徑,看看家人似乎已定時為頭髮染色,心想,該不會我也很快要加入他們的行列了吧,我的天啊,我頭上的憂鬱!@@

波特萊爾(法國作家1821-1867)在「我赤裸的心」中記錄下一段︰

「當我還全然是小孩的時候,我就曾感覺到我心裡有兩種矛盾的東西︰對人生的憎恨以及對人生的專注。一個神經質的懶人正是那樣。」

~取自<巴黎的憂鬱>~

~頭上的憂鬱~

~yingju-Lu~

~秋之暮後…~

虹

秋天的一個入暮向晚,悄然意外地出現一彎幾乎是暈橘紅色澤的虹,當時的天空也是絳紅色的,無雨…。

~<>~

秋之黃昏

秋之黃昏

秋之黃昏

秋之黃昏

秋之黃昏

秋之黃昏

秋之黃昏

秋之黃昏

一直到十月的秋雲天光,偶仍微微變換著一點點俏皮的雲影,一點點如浪漫女子淡抹酡顏般的色澤,本該是這樣,雲彩應漸漸該告別於這一季秋的吧!記憶中的秋冬,黃昏時分的天空總是樸素單調而沉悶或肅穆的…。

~<秋日雲影>~

畫家巴拉-賈柯莫(Giacomo Balla)~《被拴著的狗之動力》

畫家巴拉-賈柯莫(Giacomo Balla)~《被拴著的狗之動力》

我開始能明顯感覺到皮膚比之前更乾燥些,風中漸漸少了如春夏季般濕度溢滿的水氣,可是十月的白天依然熱,只有夜晚時徐徐清涼的晚風從窗外襲來,完完全全才感到身置於屬於秋天的季節裡。

夜,格外的寧靜,不知怎地覺得聚集在街上的狗也越來越多,偶爾牠們會一起發出響亮的狗吠聲,偶爾在空蕩的大街上追逐。該怎麼形容狗疾行奔馳的聲音呢?

接連,狗在靜夜大街出現,每晚我重複聽著牠們發出叫聲以及從樓外疾行而過的腳步聲,恍惚間以為夜的風景日日相同重複播放著。就是夜晚的狗啊,讓我快速聯想到一幅畫,我有時還真的回懷疑自己是不是中藝術故事的毒太深!這幅畫就是《被拴著的狗之動力》,義大利畫家巴拉賈柯莫(Balla Giacomo 1871-1958)所畫。

和藝術如古典、巴比松畫派、浪漫、印象派等等相比,現代當代藝術比較少能觸動我心,我的靈魂太老了,也許和整個宇宙星辰同老吧。但總有些作品看過是不會忘的,我重新找來這幅畫仔細又看了一遍,把留在腦海中狗疾行時發出的腳步聲自動配上畫面,還真是配合得相契傳神!不過據我所知出現在街上的狗,多不是如畫中這般體態嬌小的可愛寵物狗,大而凶狠模樣的肯定是不少。

但夜晚傳來狗吠聲就像清晨傳來雞啼聲一樣,多少為小鎮、鄉村帶來一種祥和親切的氛圍,當牠們的聲音逐漸成為小鎮空中的分子滲透隱沒,可知這種感覺又是多麼神聖而美妙。…

~<靜夜的小鎮氛圍>~

Giacomo Balla(18 July 1871 – 1 March 1958) was an Italian painter.

1912, Dinamismo di un Cane al Guinzaglio (Dynamism of a Dog on a Leash), oil on canvas, 95.57 x 115.57 cm (37 5/8 x 45 1/2 in.)

《被拴著的狗之動力》是一幅透過攝影特寫下的描繪圖,可以說就是攝影的抄本,不過對20th初葉的藝術史而言此法卻是極大的創新。

巴拉賈柯莫(Balla Giacomo 1871-1958)義大利畫家、雕塑家以及室內裝潢家,並從事舞台設計、家具設計等。

夜月

夜月

但入秋後的夜人為變動因素也跟著多,最明顯的應是救護車來回穿梭大街小巷的頻率跟著多了,想可能是日夜溫差大,老人家身體不適者增多吧!

暗灰藍入夜的天色,夜空是一大片安然穩默,昏黃的月也已高掛天際正悠然俯瞰著人間,但看著這仍穿梭不止流動不息的街景,我想月娘也會感嘆世間如此不平靜的生活!

~<夜月>~

~秋之暮後…~

~yingju-Lu~

~向南的風景~

重陽向晚5點多的天空

重陽向晚5點多的天空

重陽向晚

重陽向晚

寒露剛過,就在那些天溫度微降,舒適宜人,挺有秋意。

預感著應能看見候鳥南飛,因不知怎麼地,感覺耳際已傳來牠們劃過長空時留下的粗嘎聲!

重陽向晚5點多,頂樓上的風景只見半圓的月早已白淒淒讀掛在迷濛灰藍的天際,數隻燕子趁歸巢前仍貪玩漫飛且輕聲鳴唱,還有斑鳩以及小麻雀似乎都還捨不得離開。蝙蝠大軍已經出動,夾雜在飛燕邊,若不仔細看,黑壓壓的,誤以為是同類。

可能是重陽節的關係,遠處一間廟宇開始綻放出五彩繽紛的彩燈,突然間就放起煙火來了,也約莫就在這之前未久,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候鳥突然從東邊群山線前飛過,逐漸黯淡的天色中感覺得出候鳥正在辛勞趕路之中,飛行的速度總是那麼快。

能看候鳥遷徙著旅程似乎是秋天該有的邂逅,也是我旅德期間一直百看不厭的風景。每等候鳥倏忽消失在天際,總傻愣許久,真希望很快能有下一批候鳥飛來…。

相機才剛充完電,等著的就是候鳥的身影,可偏偏當時竟粗心沒把相機帶在身邊,最後連一點點候鳥的背影也留不住,卻胡亂抓了一堆可有可無的圖像,實在有些傷心。我等著候鳥再來到天暗…

冬天,真的來了吧,候鳥已南遷。這些年吧我才發現,原來屋前寬闊的天際航線裡,竟也有屬於候鳥固定的航道啊!想想也算是秋日情懷裡美好的慰藉吧!

~<寒露之後候鳥南遷>~

河濱公園的溪水

河濱公園的溪水

夜晚的窗外

夜晚的窗外

也是南面的風向,總是會出現困惑人的夜光,它如謎般困惑了我多時!

往南,一大片河濱境地,一條水勢並不豐沛的小溪河緩緩流過,其間兩旁則多荒野叢草樹林散佈,再過去鄰側一旁有條通往關子嶺的路,就在這塊區域的天空,有時夜晚會出現詭異的微光。上回白河大停電時(相關網誌︰大停電~YINGJU-LU),等待電力恢復的那段時間,和左鄰右舍在街上佇站閒談,才發現他們直到那一天才注意到南面夜空有光,甚至猜疑著會不會是那失火?我其實感到很驚訝,原來大多數人都不曾抬頭看夜晚的天色。

這光不是固定出現在一個定點,有時偏西、有時居中,有時竟也往東偏移,但不變的是固定南面這個方向。

夜光的出現確實為夜晚增添了一些神秘的魅惑,我老想著會是受其附近的大光源所影響嗎?還是,是來自天上的光?抑或是地底的光?…

我從沒在入夜後朝那方向走去,有時想遠遠看著不弄明白,夜依然保持它慣有的神祕;走近看清楚了,就再也不浪漫了。…

但若,它真代表了什麼預兆呢?!…

~<夜光>~

~向南的風景~

~yingju-Lu~

~以下為轉載圖文取自大紀元~

~德國奇蹟 廢墟中「復原」古城 ~

二戰時,德累斯頓聖母教堂一日之間成為一堆廢墟。(維基百科)

二戰時,德累斯頓聖母教堂一日之間成為一堆廢墟。(維基百科)

【大紀元20161008日訊】(大紀元記者唐佳德國報導)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是 一個民族最為重要的財富,那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與記憶;那是一個不可逆轉、不可複製 的時空歷程。舉凡留下的歷史見證,無論古建築還是古文物皆彌足珍貴,因為一旦毀壞 再也無法復原。然而,德國卻用那份對歷史的尊重和決心,告訴世人:廢墟中「復原」 古建築,並非不可能! 德累斯頓 美在重生的力量 戰火無情,燒掉城鎮、燒盡家園,卻燒不毀一個民族的尊嚴和那份歷史的記憶。二戰後 重生的城市,在德國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易北河畔最美的古城——德累斯頓 (Dresden)。由於戰後被劃歸共產主義東德,德累斯頓的重生之路走得尤為艱辛,那在 強權下保住的每一堆廢墟、每一棟古樓,都是民眾的心血與淚水。

兩德統一後,人們用了1年多的時間,把教堂廢墟殘骸分門別類整理好。(維基百科)

兩德統一後,人們用了1年多的時間,把教堂廢墟殘骸分門別類整理好。(維基百科)

德累斯頓的聖母教堂(Frauenkirch)堪稱重建奇蹟的傑作。教堂始建於1726年,歷時17 年最終完成。華貴的巴洛克風格及優雅的氣質,成為建築史上的傑作;可與倫敦聖保羅 教堂媲美的穹頂與音效,堪稱世界之最。 二戰中,聖母教堂被轟炸得只剩下兩堵牆,這個95米高的美麗巨人,在一天半的時間內 慢慢垮下,最後變成一堆12米高的廢墟。當時的東德政府,既不打算出錢重建教堂,也 不打算妥善安置廢墟,甚至一度用廢墟中的石塊鋪設停車場。德累斯頓的藝術家與文人 趕緊號召民眾,啟動緊急措施保護廢墟。民眾與政府鬥智鬥勇,自發出錢出力,終於讓 這堆廢墟安睡50年。

2003年,正在重建當中的德累斯頓聖母教堂。(維基百科)

2003年,正在重建當中的德累斯頓聖母教堂。(維基百科)

兩德統一後,聖母教堂終於等來重建的機會。1993年的聖誕夜,安靜了50年的聖母教堂 第一次響起了彌撒歌聲,樂隊在廢墟之中奏響聖樂,人們興奮、感動、歡呼、流淚。重 建工程於1994年正式啟動,德國人選擇了最艱難卻也最讓人尊敬的方式。

歷劫重生的聖母教堂,愈加散發出重生之美與聖潔之光。(維基百科)

歷劫重生的聖母教堂,愈加散發出重生之美與聖潔之光。(維基百科)

他們在巨大的廢墟上挑揀出還能用的材料,將一塊塊磚瓦測量、拍照、鑒別、分類、編 號,整整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把8000多塊殘骸全部清理完。又用了11年的時間,把倖存 下來的一磚一瓦送回原位,不足部份以新材料補充。如今的教堂,有43%的建材是從廢 墟中挑揀出的,共計3539塊磚,重達6萬噸。人們稱這一工程為世界上最大、最難的拼 圖。

斑駁的牆體分明記錄了歷史、記錄了戰火、記錄了重生。(維基百科)

斑駁的牆體分明記錄了歷史、記錄了戰火、記錄了重生。(維基百科)

2005年,人們為教堂拼上最後一塊磚石。完工那天現場2.5萬德國人安靜的拍手,內心充 滿感恩。聖母教堂的重建經費高達1.79億歐元,德國人自己捐的就超過1億歐元,史無前 例。 德累斯頓的其它古建築,也都有一部自己的血淚史,比如著名的國都王宮 (Residenzschloss)、茨溫格宮(Zwinger)、森帕歌劇院(Semperoper)等。如今來到德 累斯頓,從這些非凡建築的外表來看,根本無法相信它們是近年重建的產物。古樸的外 觀、斑駁的牆身,那些被燒過的黑色痕跡,分明記錄了曾經的戰火、曾經的歷史,人們 慨歎,這是歐洲最美的城市。 寧花巨資 也不讓歷史留白 德累斯頓的故事,絕非德國的個案。在德國各地,原樣重建的建築比比皆是,比如法蘭 克福的歌德故居。該故居始建於17世紀,被戰火夷為平地後,用七年時間完全按原樣重 建,是德國復原史上最高水平的代表作之一。

歷史上雄偉、輝煌的柏林城市宮。(維基百科)

歷史上雄偉、輝煌的柏林城市宮。(維基百科)

整棟樓房共有四層,在歌德誕生的房間裡面還保留著刊登歌德出生消息的報紙,歌德那 幾個盛滿書籍的書櫥,依然放在書房裡,歌德的手稿及其寫作的鵝毛筆、他的部份著 作,均完好地保存在展櫃裡。 來參觀的人們,看到的都是原汁原味的歷史風貌,因為屋裡的傢俱等是戰爭時及時轉移 出來的,皆為真品。房屋建築風格和家居佈置展現了後巴洛克時期市民的住宅佈置藝術 風格,這鮮活的樣板,為後世留下了最真實的歷史。 位於柏林的皇宮——柏林城市宮(Berliner Stadtschloss)則是一棟尚未重建完工的古建築。 城市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5 世紀中期,自1702 年開始,普魯士國王對宮殿進行了幾次 規模宏大的擴建,把它打造成美輪美奐的巴洛克經典建築,那長長的彼此相連的廂房佈 局以及浮凸著金銀色澤的華麗大廳成為世界建築史上的藝術瑰寶 。

重建中的柏林城市宮,完全按原樣建造巴洛克建築外觀的三面外牆,以及內部庭院和大穹頂。(維基百科)

重建中的柏林城市宮,完全按原樣建造巴洛克建築外觀的三面外牆,以及內部庭院和大穹頂。(維基百科)

二戰的炮火使城市宮遭受重創。1950年秋,接手該地區的東德又把這一宮殿當成帝國主 義象徵而徹底炸毀。兩德統一後,經過長達20 年的大討論,重建方案及資金終於一步 步落實,一些藝術愛好者和建築專家,對所剩無幾的建築碎片和有著城市宮身影的老照 片進行了細緻的考證和研究。 2008 11 月,意大利建築師Franco Stella 的重建工程設計草案贏得一致好評。草案基於 城市宮的歷史平面圖,完全按原樣建造巴洛克建築外觀的三面外牆,以及內部庭院和大 穹頂,但考慮到宮殿的整體效果和實用價值,宮殿朝向施普雷河的第四面外圍牆體和大 部份內部採用了現代建築風格。 城市宮重建工程的籌備工作自2012 年初開始,主要是遷移地下文物以及打地基。整個重 建工程計劃於2018 年完工,2019年正式對外開放。重建完成後,意味著柏林這座多災多 難的國際都市終於能夠找回歷史中的一大塊空白地帶。

責任編輯:王亦笑

~叢林密佈的碉堡~

~叢林密佈的碉堡~

~叢林密佈的碉堡~

這是歐洲盧森堡小國一處幽靜的古碉堡處。那年夏天我們在這一帶遊蕩時,意外發現的景。

盧森堡雖小,卻是一個相當迷人的國家,河谷上蜿蜒的地形、高低起伏間藏匿的古碉堡遺跡,在在充滿抒情與樂趣!

歐洲的夏天白日可拉至極晚,記憶中那時已晚上八點左右,天地仍放白,我們看見這戶人家的成員各個身著一襲白袍似的長衣,正準備在碉堡前廣場的長桌用餐,他們的樣子讓人羨慕不已,一度猜疑著,可能是貴族吧,很快地便又落入童話世界想像中的美好裡!…

創作︰叢林密佈的碉堡

遠方是由混沌、朦朧的葉影樹叢所形成的飽滿狀態,在這一片世界裡似乎也藏匿了些奇異的想像,是我無法事先預測及構築的,反過來說,有些隨興卻又得局限於黑灰色系佈局的思維中。及至前景的碉堡小徑時,我一改繁瑣的手法,反呈現大塊面像,就是為了將太過神經質的一大片中、遠主題及背景緊繃的氛圍沖淡,讓整體畫面有一放鬆之處。

黑白色系,明暗、色階成為最基本的處理要素,而線條則負起一種平衡空間秩序的角色,雖然有時它們是具象的,有時似乎是抽象的,線條的運用與追求已在有意無意間,成為我創作手法中很重要的一種表達的方式。

~叢林密佈的碉堡~

~yingju-Lu~

~草香瀰漫~

夜晚的寢室

夜晚的寢室

窸窣細雨聲,暗夜突然開始灑落下一些雨,屋後像是破舊的一處屋簷頂不管雨大雨小,總會傳來滴滴答答的漏雨聲,夜靜時分連微小的雨滴聲都顯得特別猖狂,時而一點急促,時而又帶著緩慢的節奏,而也許這些卻都是在白日裡怎麼也察覺不到的聲音!

後陽台處在夜雨中也傳來壁虎的叫聲,這聲音和雨滴一樣穿越了兒時、青春年代一直到現在,聽來總是熟悉又帶些懷舊。雖然小學時曾被一隻笨笨的壁虎因「吸功」一時失調下,凌空掉落又正好莫名落至我的小腿上而被驚嚇過,加上壁虎的樣子實在也不怎麼美麗,被我列入不受歡迎的生物行列,但是也還不至於會討厭壁虎,反而很希望牠們能在蚊蟲猖獗的時節裡督多幫我除害。偶爾寢室的天花板甚至地板會出現壁虎的身影,我也總是任著牠,算對牠極為友善。

已近深夜12點的夜,很深很靜了,微小生物群們卻精力充沛在活動,我聽得到牠們的聲音,也感覺得到牠們的存在,我的聽力算極好。突然就在這時候地開始晃動,且晃動的時間越來越長,街上傳來好幾隻狗的叫聲。年初的大地震仍讓人心有餘悸,可真不願意又來一次。還好地搖著搖著比較像盪鞦韆,好幾秒後緩緩地靜了下來,想了又想索性就熄燈睡覺了吧!

~<1016-10-06>~

高簷頂上的斑鳩

高簷頂上的斑鳩

老是有颱風的消息,今年太平洋上實在太熱鬧,交通擁擠!

想起去年秋天也是異常炎熱,11月時都還是穿夏天的衣服。有朋自德國來在南台灣度過了豔陽高照燁燁陽光的日子,直呼開心,覺得這才像度假。可是去年的秋天真把我們當地人打敗,差一點受不了,真不希望歷史重演!今年的熱何時能結束呢?而同時這季秋鉛灰的陰天及雨天,好像也多了些…。

~<秋天的想像>~

在南德巴伐利亞

在南德巴伐利亞

在南德巴伐利亞

在南德巴伐利亞

一日午後,看有人開著除草機在偌大的荒草地上除草,草濃郁又清新的香味瞬間飄散在空中,聞來非常美妙,我很喜歡草的清香。想起在南德巴伐利亞旅行時的情景了,躺在收割後的麥田上,麥稈都還是微濕的呢,是晨露沾濕的,我們也在一大片麥稈地上赤腳漫步,那份美好至今難忘!

說起赤腳在草坪上走路對身體健康是有益處的,在德國念書時,工作室旁就一片草地,和班上同學我們時常坐在那裏聊天,光著腳ㄚ子在草坪上走著,在台灣學生時代的拘謹,到那全拋開了,我的個性也開始變得活潑些。

綠地在德國時而可見,不僅對眼睛有益處,提供新鮮空氣,也是和知心好友在戶外聊天聚集的好地方,席地而坐處處好風景。像這些聽來是普通又細微的生活瑣事,其實卻對我產生極大的影響力,改變了我對生活態度的一些觀點,學習和大自然生活,讓生活真正能觸動到更內心情緒而不是膚淺地應付過日子,從某一方面來說,德國生活翻轉了我許多早年的想法及觀點,確實是去德之前在台灣生活不曾有過的!

~<從草香說起…>~

~草香瀰漫~

~yingju-Lu~

~從窗外廻鳴…~

~相片取自大紀元~

~相片取自大紀元~

應是烏鶖,最近老聽見牠們宏亮粗嘎的叫聲,有時一大清早還迷迷糊糊,屋後就傳來牠們宏偉的啼鳴,聲音傳到我耳裡變成「阿嬤!阿嬤!」叫著,等清醒些再仔細聽,還是有些微的落差,一時間覺得這充滿想像力似的「幻聽」還真有趣!

鳥兒美妙的音韻旋律總為這片廣闊的天際帶來許多迷人的情愫般,鳥聲有種很奇妙的特質,像是從天上樂園直接穿透至人間所捎來的美好訊息,我總是能不厭其煩地讚賞牠們!

關子嶺風景

關子嶺風景

假日早上醒來,其實心不甘情不願,還有點累,眼睛好像也還沒得到充分的休息,但戶外雜音太吵,被叫醒了後,一時也無法再睡,於是起身。我想過不了多久又會倒頭睡了吧,也好原就計畫在今天清掃房間,也拖個地,等勞動過後約中午,就可以再一次補眠!

總是,肉體會有疲憊時,且隨著體力大不如從前,才深深感悟20來歲當大學生時,那種充沛的精力又是多麼驚人!當然也不免會懷疑是不是跟一地的溫度高低有關,對我在溫度高的地方待,活動力也低了些。

聽朋友說還可以短時間跑很多地方旅行或拜訪朋友,開車北上南下隨心所欲,心裡都覺得佩服,親戚中也有長輩們不乏是台灣通的,更時常興致一來就爬高山,真的是高山,比如玉山,可不是我們這的關子嶺,體力根本不輸年輕人!總是也因此親朋好友會推薦些景點,我聽的地方多了,可是並沒有去過。我想讓我有足夠的時間走行程,我大概也不願意吧!哈!我很宅,對台灣真的不太熟,走過的縣市及地方很少,根本應就是我沒什麼熱情,它們對我的吸引力好像也不太夠!

但我的體力狀況在家人中還算是好的,就抵抗力差輸一大截。像家中老姊爬個三樓就喊不行,氣也喘,腳也提不起勁,雖然她很注重飲食養生,但懶得動,而且她也承認自己很懶,我藉機就會拿些話來嚇她,「吃飽坐著,妳就等著未老先衰,齒牙動搖,頭髮掉光光…」,女人都愛漂亮,緊張地問「會這樣嗎?」哈哈!

成串的老玉米

成串的老玉米

玉米條

玉米條

沒有以前那般偌大的菜園讓我活動筋骨種種植物後,還好我至少還有個寢室植栽群以及陽台上的植物們供我關照,覺得是生活中的小確幸,感到滿足,若生活中再沒這些,真難以想像會是多麼枯燥乏味。

假日這一天整理完寢室後,我微調了寢室的擺飾,把之前收放在竹籃子裡的好些玉米條一束束綁起,這些像枯了的玉米條,可仍蘊藏豐富的生命力的,把籽粒一一剝下,直接種在土裡、澆澆水,過不久就可以長出玉米莖條了。

我很喜歡這類取材於大自然實物,比如像核果等當成的飾品。正值秋天,就當它們也正詮釋著這季秋天美麗的豐收與傳遞的串串溫馨!

p.s.屋門上掛著老玉米,也是感恩節豐收的象徵!

~從窗外廻鳴…~

~yingju-Lu~

漫遊者-Lu

漫遊天地~閱讀連結

網誌月曆

十月 2016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