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browsing the monthly archive for 六月 2010.

莫內(Claude Monet)的{紅帆船}(Pleasure boats at Argenteuil )-1875年
收藏於巴黎橘園美術館
 

印象派大師莫內(Monet)——

被稱為「印象派之父」的莫內克勞德(Monet-Claude西元1840-1926)生於巴黎,是法國1860年代晚期至1870年代早期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的創立者之一,也是光的詩人,更是印象派(Impressionism)的啟蒙者,他終其一生都堅持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的原則及目標,也是唯一在生前即贏得大眾實質認可的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畫家。他雖然是一名反既成的激進份子,但卻也是一位不見任何政治色彩的藝術家。

 

莫內(Monet)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都在哈維港渡過,其父親開著一家小食品店,家中經濟並不富裕,但莫內(Monet)還在上小學時就已經對繪畫產生興趣,故鄉哈維港的海水及諾曼第特有的多雲天空,一直對莫內(Monet)青少年時期影響很大。十幾歲時莫內(Monet)已是當地有名的諷剌畫家。

 

Claude Monet~Banks of the Seine at Jenfosse: Clear Weather ~1884

 

莫內(Monet)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有幾幅作品被風景畫家布丹看見,布丹很欣賞他,從此布丹成為莫內(Monet)繪畫的啟蒙老師。

布丹經常帶著莫內(Monet)出去寫生,並且傳授他一些理念,布丹認為畫畫必須要到大自然去,而這一席話便這樣深深影響著這位未來的印象派大師的心靈。

 

莫內(Monet)的畫風完全以主題的視覺經驗感知為首要考量,否認並忽略傳統的概念。他曾說「試著忘卻你眼前的一切,不論它是一棵樹、一屋或一畦田;只要想像這兒是一小塊的藍,這兒是長方形的粉紅,這兒是長條紋的黃色,並照你認為的去畫便是、、、。」

 

Claude Monet~By the river at Vernon ~1883

 

在莫內(Monet)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與輪廓線,色彩的運用相當細膩,他也喜歡不斷地畫相同主題的畫作,反覆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寫生描繪,畫出不同時間裡的光景與氣氛,來實驗色彩與光之間完美的表達。

現今我們已經知道,他的作品放彷彿能呈現出如光與色彩交織而成的華麗交響詩,用色也極為鮮明。

但在另一方面,莫內(Monet)的畫確實讓人有種真實、夢幻難辨的感覺,尤其他的池畔睡蓮或湖畔風景倒影系列,更讓人如置虛幻的境界。有人認為他的畫也反映了人生的虛實,除了繪畫色彩本身所傳達的情緒與感覺之外,也多了一份人生哲理的反思。

 

 Branch of the Seine near Giverny 1897 by Claude Monet

 

莫內(Monet)早年生活不是那麼順利,晚年的他則在吉凡尼(Giverney)構築了一座湖濱花園,描繪許多自己庭園裡的風景畫作。

莫內(Monet)喜歡大自然,也非常喜歡鄉村風景,他曾寫道:

「鄉村是那麼地美,

我忍不住給你寫信,

邀你來看看此時美麗的花園。

跑這一趟非常值得,

幾天後,

花就會淍謝。

——莫內(Monet)

 

~~~印象派大師莫內(Monet)()  yingju-Lu

 

 (以上相片皆取自網路維基與網路相關莫內作品)

 

Debussy & Monet

~~~印象派大師德布西(C. Debussy)音樂與莫內的睡蓮~~~

 

 

 

 

 

那時  一幅畫中畫~~~

 

瀰漫著野草的芳香

樹影婆娑

都刻鏤在我深邃的眼眸中

依戀大地的此刻

藍卻掃興地消逝在灰白的雲層中

遠處頃刻間空濛氤氳

只聽得樹梢虛無般地揮動

灑落來自蒼茫的穹音

我坐在宿舍外的一張木椅上

昂首眺望

那逐目低沉的寶藍

一天又即將告別

此景讓我有股衝動

想架起畫架

趁天還浸透著微光的時候

畫一張油畫

  畫中有我沉思的影像

 

~~~ yingju-Lu

 

 

對戶人家正在砍破布子的樹枝呢!
 

6月父母親在菜園前後採收兩次破布子,這工作得砍枝條,採集果子,然後清洗破布子等等,工作並不是很輕鬆,但應該很有樂趣,可是後續動作可都是我母親在張羅,然後我們才有幸品嚐到美味的佳餚。

對面那戶人家,為了採收破布子幾乎把樹砍光了,我聽到他們的對話,說著今年的破布子長得並不是很好。在最近的白河風景中,破布子成熟的黃果實非常的醒目,街道旁的小樹叢時常可以看見他們的身影。

 

^^厲害吧!

 

6月下旬以後,天氣終於轉為炎熱、典型的夏日氣候,也就是說燥熱的暑氣終於開始,那天621正是夏至,我感覺從這天開始溫度便急速地飆高,在這之前的梅雨型態反而在我們這邊不是很明顯,但下了幾場滂沱大雨,空氣潮濕了好一陣子,菜園的水也滿了。

 

龍眼樹

 

天氣放晴以後,藍天也終於出現,在這炎炎夏日還好天空還有一大片舒服的淺藍,那裡有種可以讓人解放的感覺,心情得以和雲一塊去流浪,若不這樣炎熱的天,還真像是處在沙漠地帶呢!意外的是剛過去的這星期又陸續下了幾場雨,溫度驟降且多風。

 

阿公阿嬤家的蓮霧^^

 

清晨時6月下旬的風尤其吹得舒服,事實上我每天都很期待這樣的風能吹上一整天,但至為享受的時刻還是在清晨時分,太陽尚未升起前,那風是清爽的!這風吹來的感覺就像在山林溪澗洗一把冷冷的泉水,透徹清沁。可惜太陽出來以後,風中漸漸充滿了熱氣,接著熱氣的感覺越來越厚重、飽滿,風變暖變熱了,不再那麼令人討喜。不過有風吹的日子還是不錯的,比起窒悶的感覺倒是好很多。

 

 

這個6月是在梅雨季過後才發現白河的風景的,6月的拾影拼拼湊湊的,卻依然非常的田園。豔陽高照時陽光的強度極為刺眼,藍天裡的白雲也非常雪亮,日落西方的時刻也逐漸延後,終於真正走到了夏天。

午後的雷陣雨有時來去匆匆,像一場無厘頭的追逐遊戲,是風追著雲跑?還是雲追著風?我也搞不清楚,總之這就是典型的夏天。但落雨的強度時弱時強,時間長度有時卻也非常的短促,有時這雨聲就像鋼琴上的琴鍵被隨意輕彈了幾下,有時又像重擊下的鼓樂,偶而還會伴著響徹雲霄的雷聲。

 

 

一日又騎著單車到竹門里、林仔內一帶,這一帶田野上矗立著越來越多的別墅,看起來都很典雅,空間非常遼闊,且四周環境盡是山巒與稻米田等的田園景緻,現在還有幾棟屋宇還在興建之中。回歸大自然的生活應該是目前新生活的一種風潮吧,也許能真正實現的人並不多,但渴望應該是有。我很早以前就厭倦了城市,為什麼?當時連我自己也不知道。但我想這是我心靈很早以來一份美好的覺醒,我以擁有這種感覺而感到幸福。

 

 

6月的田野上有荔枝、龍眼、香蕉、蓮霧、玉米、絲瓜、酪梨、香瓜、蓮花、、、,看起來依然非常豐碩,我好喜歡吃水果,水果可說是我的主食了,呵!所以每次發現水果都很興奮,雖然不是我家的,看了也很舒服。

6月的風景依然很溫馨很美,但即將進入盛夏囉,風景色調在視覺上的效果可能又不一樣了。

 

~~~ 6月風景拾影  yingju-Lu

 

 

 

 

 

枯葉

 

一日我在菜園撿到一片落葉,落葉上妝點著黃、綠與咖啡,雖然是極為正常的顏色,那天這葉子的色調卻莫名地非常吸引我,於是我不假思索便把它帶回家。

它靜靜地躺在我的桌上,且整整待了一天。入睡前我仔細端詳這片葉子的色調,發現和白天時還沒有太大的差別,但隔天一覺醒來,卻遠見它已呈現焦咖啡炭色的垂死狀,就這麼幾十個小時,它真的就要回歸塵土了!我當下想著沒有人會特別喜歡這種死寂的色調吧,還帶著鐵鏽般的質皮呢!

接著我隨手將它拿起,看也不看,想這該丟了吧!就在這一念之間,卻意外地注意到在這焦墨的葉片中還隱藏著閃爍的珍珠!突然,覺得自己實在太不注意這些小細微的變化了,若不是陶瓷結晶般的畫面閃過我的腦袋,我可能還是不會注意到這片葉子在臨死前所綻放出來的,僅存的那些微小的綠色光芒。

我的陶瓷釉色

 

學陶時的畫面又在我眼前翻轉,我自然而然聯想到我調過的釉料,因為這二者間實在是太神似。後來仔細一想,才終於從實物中反證了一些道理。其實,自然的規則原本就存在,我的「頓悟」也只是一種合乎邏輯的印證而且,並不足為奇,但就是因為一切都太正常了,反而讓人忘了思考!

在我過去所用的釉料中,諸多成份多取材自大自然像植物、浮石等等,但因為大自然裡的這些葉片、花朵、、都會腐爛不能永存,於是從事釉料研究的人便把這些從大自然中取得的材質,加以研磨處理、提煉、篩選,然後再加混、配合其他化學元素使其能夠永保色澤的鮮豔與固定,於是在各種元素比例的調配之下,便出現了各式各樣不同釉料的測試,也因而產生各種不同顏色、感覺的釉色。

看這片葉子在生命餘燼之際所彰顯的最後的結晶,是多麼的美麗!雖然僅存的並不多。

我的陶瓷釉色

我的陶瓷釉色

 

我很認真地看著這片葉子,想著過去在陶瓷工作室努力測試釉料的傻勁,還真是懷念!我的確很喜歡這些來自大自然植物的灰燼(Asche),所有曾經測試過的釉料中幾乎90%都來自這些。那陣子我拉了不少小坯,那些可以用手掌包拿起來的小陶瓷,其實幾乎都是拉壞的土再重新利用的,或是拉大件作品後剩下的陶土所再拉成的,我沒有浪費陶土,也用這些土作為釉料測試品。漸漸的,我可以拉得越來越小,同學們都說這些小陶瓷很可愛。這些素坯再經過上釉測試後,有些失敗,有些效果很好,那時居然還有人喜歡我這些東西,想買來收藏呢!

很喜歡這些厚厚狀的結晶,或是如薄薄的一面結晶水,在結晶體裡頭可以看見一沙一世界,說真的,這個世界給我的感覺就像處在天堂!

我的小陶瓷底部

我的小陶瓷們

我的小陶瓷

 

今日我了解到一件事,我似乎可以從陶瓷的成品中推斷或認識釉料的來源,卻忘了從釉料的緣頭去探索提供原創的材質,是因為生活在後現代的我,習慣活在既成的物體視覺印象中而對自然的東西慢慢變得遲鈍嗎?那,真是一種悲哀。但我還是得到一堂寶貴的課,雖然我長久以來忽略了它!

~~~ 枯葉的啟示陶瓷釉料 yingju-Lu

 

以下為轉載圖文摘錄自大紀元
(一)驚艷綠色南極光 猶如太空中蜿蜒綢帶

從國際太空站觀察到的南極光,可以看到地球的弧度和大氣層的藍光。(NASA)

 

【大紀元621訊】(大紀元記者崔穎/編譯)在南北兩極可以最清楚地觀察到南極光不斷變換的景色。國際太空站正好在南印度洋上空,於海拔350千米的高度俯視南極洲和南極。所以,國際太空站的宇航員採用很奇特的角度,從上空俯瞰拍下了這張圖片。

圖中,南極光發出綠色的光彩,像綢帶一樣蜿蜒到太空中。極光下面可以隱約看到厚厚的雲層,地球地平線的弧度清晰地顯現出來,也可以看到大氣層上層微弱的藍光。

這種奇觀是由太陽帶電粒子流(即太陽風)與地球的磁場發生作用,衝擊了大氣層上層的氧、氮原子而構成的。拍攝這張圖片時的地磁暴很可能是由524日冕物質拋射引起的。

原子發出光子,從而回歸到初始的能量狀態。正是光子構成我們所看到的極光。最常見的極光顏色是綠色,這是受激氧原子所發出的光子(波長集中在0.558微米)構成的。可見光是從健康(綠色)植物葉子反射的(波長差不多也集中在0.558微米)。紅色激光束有波長更長的光子構成(0.630微米)。此外,偶爾也能觀察到其它顏色如藍色、紫色的極光。

雖然極光只能在兩極才能清晰觀察到,但是強烈的磁暴會影響到地球磁場,從而使得極光向赤道轉移。

(二)NASA拍到暮年恆星 酷似嘴唇星雲圖像

船底座V385形成的星雲酷似一張撅起來的巨大嘴唇(NASA)

 

【大紀元622訊】美國宇航局近日拍攝到一張暮年恆星形成的星雲圖像,星雲的形狀酷似撅起來準備親吻的嘴唇。

據《每日郵報》21日報導,這顆正在衰亡的恆星船底座V385距地球16000光年,是銀河系最大的天體之一。它的質量是太陽的35倍,亮度是太陽的100多萬倍,在進入暮年後迅速燃燒,內部的物質被釋放出來形成星雲。

美國宇航局的廣域紅外探測器近日拍攝到的一張紅外照片顯示,船底座V385形成的星雲酷似一張撅起來的巨大嘴唇,酷似撅起來準備親吻。
  
據報導,科學家過去還曾拍攝到700光年外酷似人類眼睛的星雲,它被稱為「上帝之眼」。

這個星雲是寶瓶座的一個恆星發射出的氣體形成的。它的名字是螺旋星雲(Helix Nebula),業餘愛好者用小型望遠鏡也能看到。大約月亮四分之一尺寸大小,螺旋星雲是如此巨大,光束需要兩年半的時間來穿過它。太陽預計將在五十億年後遭受同樣的命運。

 

宇航員拍到「上帝之眼」(NASA)

 

 

 

 

克里斯多耶拉瑟夫(Christo-Jaracheff)非常詩意的包捆藝術與地景藝術之一
(相片皆取自其作品網頁)

克里斯多耶拉瑟夫(Christo-Jaracheff)出生於西元1935年,保加利亞人,曾在索非亞、布拉格、維也納藝術學院接受美術訓練。西元1958-1964年間住在巴黎。

 

1950 年代起開始克里斯多耶拉瑟夫(Christo-Jaracheff)便活躍於巴黎與紐約兩地,1958年時他開始發表最初的捆包作品,不論是椅子、書本、建築物或女人,他都用巨大的塑膠布予以捆包,再以繩子纏繞。

他曾包捆「自由女神像」、「柏林國會大廈」、「倫敦塔」、加州海岸線、「巴西里約基督像」、「巴黎艾菲爾鐵塔」等等。

 

克里斯多耶拉瑟夫(Christo-Jaracheff)195811月和珍克勞德(Jeanne-Claude)在法國相遇,後來珍克勞德(Jeanne-Claude)成為他的妻子。1964年以後,他和其妻定居在美國,一起創作了許多作品,是「偶發藝術」、「環境藝術」、「地景藝術」的先驅。

 

另外克里斯多耶拉瑟夫(Christo-Jaracheff)的包捆藝術也在第四屆德國卡塞爾(Kassel)的文件展(Documenta 4 Kassel- Germany 1967-68)中參展。

從這角度看這是一件多麼夢幻抒情的作品

以下將列舉幾個較詳細的作品資料,如:

1969年他發表「被捆包的海岸」(Wrapped Coast),這海岸線是在澳大利亞,他使用一百萬平方英尺的塑膠布,以及三十五英里長的繩子,把一英里長的海岸線包紮起來。

1971年他又發表「山谷簾幕」(Valley Curtain),地點是在美國科羅拉多的一河谷間,他搭起31250英尺長的橙色大簾幕。

 

克里斯多耶拉瑟夫(Christo-Jaracheff)廣為世人所熟知的這些創作,是將公共建築物、橋樑,或是海岸線等層層包裹起來,形成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幽默地景景觀;包裝本身就是一種對藝術保值美化的過程,而其的捆包作品又往往引人欲睹內部真相的慾望,同時被捆包的東西也予以人欲掙脫解脫之感。但所謂藝術的「價值」,我想只有觀賞者才能自己體會,並付與他們新的觀感與想法。

 

克里斯多耶拉瑟夫(Christo-Jaracheff)持續創作,在1976年時,他又建立起長達24哩的「飛籬」,這作品從創作到完成是從19721976年,它是位在北加州舊金山,跨越瑪林和索諾瑪兩郡。一長24哩的白色尼龍布,波浪狀地穿過平原、山丘和峽谷,整件作品共用了165千碼的尼龍布、2000多根金屬棒、10萬多個掛鉤支撐,此作被喻為克里斯多耶拉瑟夫(Christo-Jaracheff)複雜卻詩意的作品。它所聯結的根源似乎就是中國萬里長城,湊巧的事,就是在「飛籬」完成那一天,毛澤東也死了!

強調視覺性不可思議的轉換,讓親臨作品現場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種眩惑與神秘的美麗。

1975年到1985年間,克里斯多耶拉瑟夫(Christo-Jaracheff)與其妻珍克勞德(Jeanne-Claude)還一起創作一件作品包裝巴黎的新橋。

包裝巴黎新橋計劃草圖

其他著名的作品尚有:

圍繞群島(Surrounded Islands),地點在佛羅里達,創作於1980-1983年間,以約60萬立方米的粉紅色布料,漂浮圍繞著11座島嶼。

日本雨傘(The Umbrellas Japan),時間1984-1991年,地點在日本和加州。此作品分成兩個部分,1340支籃色雨傘散佈在日本,1760支黃色雨傘分佈在加州,傘高則有6公尺,圓徑8.66公尺。

包裝巴黎新橋

最著名的一件作品之一即為「隱蔽的德國柏林國會大廈(Wrapped Reichstag)包裹德國國會所提出的企劃案是在西元1971年,經23年的周旋後,終於在1995年,德國國會以292223票通過,獲准克里斯多耶拉瑟夫(Christo-Jaracheff)進行鋪蓋工程。1995年他們將這座百年歷史的古老建物德國國會,改裝成前衛的裝置景觀後,吸引了五百萬民眾前去參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Wrapped Reichstag in Berlin 1971-1995)

 

1997-1998包捆樹,地點在瑞典(Switzerland)的一處公園。

(WRAPPED TREES/Fondation Beyeler and Berower Park/Riehen- Switzerland 1997-98)


2005二月他們夫婦倆在紐約中央公園展出裝置藝術。

夜晚時分被包捆的巴黎新橋

不過20091118日,克里斯多耶拉瑟夫(Christo-Jaracheff)藝術家的妻子珍克勞德(Jeanne-Claude),不幸以74歲之齡因病過逝,她和克里斯多耶拉瑟夫(Christo-Jaracheff)一起合作創作作品長達51年之久,在她過世後,克里斯多耶拉瑟夫(Christo-Jaracheff)發表聲明說,他們的創作作品會繼續下去。

 

~~~ 克里斯多耶拉瑟夫(Christo-Jaracheff)的包捆藝術與地景藝術  yingju-Lu

 

 

Christo et Jeanne-Claude地景藝術

~克里斯多耶拉瑟夫(Christo-Jaracheff)作品網頁 ~

這只是個圍繞著小小蠟燭的裝飾品,用雲彩紙剪裁而成,每個正方形紙格子上挖空,取而代之的是貼著半透明的塑膠片,塑膠片上印製著如剪貼般的黑色剪影圖案,當點燃著光的蠟燭放在由這三片圖案所包圍的場景中時,微弱的燭光自然而然地便會照亮三面畫中的輪廓,尤其在沒有點燈的夜晚,欣賞這看似極為普通的影像,卻也能意外地讀出不少心情。

 

「一位少女的沉思,在泛白的蘆葦中、、、」,或是她沉溺在往日的相思,或者只是單純的被植物的美感所震懾、、、,你,都可以想像,那會是多麼一幅詩情畫意、充滿故事性的畫。

有一幅像熱戀中的男女,他們在漆黑的夜晚悄悄地準備遠行。啊!那也許太戲劇性。換個想法,願他們兩人幸福地沉浸在二人獨處的美麗花園中。

 

我很好奇這三面故事是否有連貫性?或許這正是創作者當時的心緒!

這是非常普通、簡易的裝飾品,在德國哥廷根(Goettingen-Deutschland)買的。就像當地的蠟燭,在那裡是極為必須的日常用品,花樣、種類、顏色、造型等等都非常豐富,有被製作成水果形狀的,或聖誕老公公造型等等,隨著節慶而有不同的視覺饗宴,過生日時大家會點個蠟燭來營造氣氛,開舞會時大家也在找蠟燭,像在肅靜的教堂裡,也總有幾束清幽的微亮燭光點燃著,或者許多小小圓圓的蠟燭被放在一側,讓有心人拿來點著以示敬頌、緬懷與哀悼、、、。

而這小小的裝飾品就因著蠟燭而來。

 

偶而放空時,看著閃爍的燭光似乎在闡述著故事,這小窗的風景都變成一種情境了!甚至有時,還可以反芻自己內心風景的感懷呢!

 

~~~ 裝飾蠟燭風景 yingju-Lu

 

小窗的翦影~~~

 

似柴火的光暈黃整片小窗的框

映襯著屋內窗簾帷幔散漫微弱的金黃

那些閃耀的微光或搖晃

在一陣移動的氣息裡

呈現

看似幄亭又近古時幄殿般雅緻的一張淺浮雕

讓我沉緬在歷史的扉頁中

又想起古埃及文明的墓穴壁畫

以及古希臘文明彩繪瓶甕上所描繪的故事

前者為追求永恆的來生而準備

使靈魂可以繼續下去

後者則是歌頌為藝術而覺醒的神話

藝術家用雙手將藝術推展到頂峰的一個創世代

 

小窗的翦影

帶著回歸人內心渴望的一種神秘

緩緩地陳述著故事

也許那正是一部小說的縮影

人生某個時刻難以忘懷的回憶

或只是藝術

一個美好國度裡的美好空間

我驚訝僅這微亮燭光的照耀

便能驅逐鐵鏽般陳乏的思路

蒲公英般的種籽正輕輕地浮掠在空中

 

我想那是一位慈母和其稚童間溫馨的爐邊談話

 

別看這只是一個小小的故事

有一天蒲公英的羽毛終會從這扇窗扉飛出

另一幅美妙的畫會從這裡繼續開始

小窗

正是望著世界的眼睛

 

  yingju-Lu
 
另二幅圖片欣賞
 
 
 
 
 

漫遊者-Lu

漫遊天地~閱讀連結

網誌月曆

六月 2010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